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白天急迫性尿失禁和排尿延缓性尿失禁患儿的尿流动力学表现,为临床治疗的分型提供依据。方法研究资料本研究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间因白天尿失禁来我院就诊的患儿64名,年龄5-15岁,平均(10.7±3.7)岁。将患儿分为急迫性尿失禁(Urgency incontinence, UI)和排尿延缓性尿失禁(voiding postponement, VP)两组。其中急迫性尿失禁患儿39例,平均年龄(10.3±3.9)岁,排尿延缓性尿失禁患儿25例,平均年龄(11.3±3.4)岁。检查手段包括详细的体格检查、腰椎X线、泌尿系超声、尿常规,尿动力学检查(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静态尿道压)、行为能力的观察。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有无泌尿系感染史,漏尿类型,排尿频率,尿量和排尿条件,以及排尿习惯包括保持动作,尿急,尿线中断,漏尿,便秘或大便失禁。另外,了解有无遗尿的家族史。纳入/排除标准7岁以下的儿童,持续3个月,夜遗尿至少每2周一次;7岁以上儿童至少每月一次。排除大脑发育异常、神经、结构、或器官因素引起的尿失禁。有排尿功能障碍的儿童明确的排除在研究对象以外。当一个家庭有两个儿童符合研究对象要求时只选择一名纳入研究。分组标准64例儿童根据白天尿失禁体征的不同分为UI和VP两组。UI组的诊断标准为:出现白天排尿频率多(大于7次每天),尿急和每次尿量少。VP组的诊断标准为:出现白天排尿次数少(小于5次每天)并且排尿量多以及有延缓排尿习惯的病史。尿动力学检查方法尿动力学仪为丹麦Medtronic公司DUTE Logic,按照世界尿控协会(ICS)尿动力学检查标准进行压力容积和压力流率的测定。首先进行自由尿流率的测定。然后行有创的尿流动力学检测,包括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排尿期的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的顺应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充盈期观察到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波可诊断逼尿肌过度活动,同时应排除腹压变化的干扰),最大尿道静止压力。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仪为Mndary公司DP-8800,凸阵探头,频率3.5MHZ。本研究选择当膀胱充盈达到正常膀胱容量60%时进行膀胱厚度测量,超声探头放在正中线耻骨联合处上方经腹壁测量膀胱壁的厚度。诊断标准膀胱壁增厚的诊断标准:厚度大于2.5mm时认为可以诊断膀胱壁增厚。残余尿量增多的诊断标准:残余尿量大于5ml认为增多。最大尿流率的正常参考值:10岁以下儿童在15ml/s以下,或10岁以上儿童在20ml/s以下诊断为降低。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急迫性尿失禁与排尿延缓性尿失禁患儿比较:尿流曲线异常的发生率为(36%vs 52%),尿路感染(21%vs 16%),残余尿量增多患儿(41%vs 60%),膀胱壁增厚(5%vs 20%,p<0.05),逼尿肌过度活动(67%vs 48%),两组中伴随尿痛、便秘等显著临床症状(13% vs 36%,p<0.05)。两组尿动力学参数的比较的结果。最大尿流率VP vs UI((20.2±9.0)ml/s vs 14.1±11.6) ml/s,P<0.05),排尿量VP vs UI((188.6±145.7)ml vs(235.0±150.5) ml),膀胱顺应性VP vs UI((40.3±35.9)ml/cmH2O vs(36.6±23.3)ml/cmH2O),最大逼尿肌压VP vs UI((66.8±38.0)cmH20 VS(78.2±46.4)cmH20),最大膀胱容量VP vs UI((301.8±136.3)ml vs(359.3±245.6)ml),最大尿道压VP vs UI ((152.3±47.5)cmH20 VS(107.7±40.3)cmH20,P<0.05)结论尿失禁伴有白天排尿症状的儿童有必要进行尿动力学检查了解膀胱功能。排尿延缓性尿失禁的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较急迫性尿失禁高。排尿延缓性尿失禁患儿膀胱壁有增厚的趋势。排尿延缓性尿失禁患儿更易出现躯体不适及明显临床症状,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