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具有低温,高盐,高压等特殊化境,其生物多样性远超越了陆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海洋生物有别于陆生生物的独特新陈代谢途径,从而代谢产生结构独特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由于大量结构新颖活性丰富的代谢产物的涌现,作为海洋天然产物的三大来源之一的海洋微生物,被认为是药物开发中最有前景的,其中放线菌以其代谢产物的高活性率而备受关注。而生物碱做为海洋微生物来源新天然产物的重要部分,活性率最高,在药物开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从海洋放线菌中发现结构新颖的活性含氮化合物为目的,采用化学筛选与生物活性筛选相结合的筛选模式对多株分离自海洋沉积物的放线菌进行筛选。化学筛选,利用TLC-特征显色以及HPLC-UV-MS等方法,从菌株代谢产物多样性及是否含氮化合物等方面进行筛选;生物活性筛选,分别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病毒筛选模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为致病菌模型;同时以MCF-7细胞株为细胞毒模型进行生物活性筛选。综合化学与生物活性筛选得到两株目标菌株,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同时对一株来源与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新种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根据菌株来源特点,通过改变菌株发酵培养基,pH及盐度等方式优化菌株发酵条件,同时兼顾化学与生物活性,并以最佳条件进行发酵,获得发酵提取物。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以及HPLC等分离手段对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39个单体化合物。从深海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pratensis)OUCMDZ-3159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2d及5-9;从红树林植物内生菌(Jishengella endophytica)OUCMDZ-4441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10-25),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OUCMDZ-1351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26-41);综合利用质谱(MS)、核磁(NMR)、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圆二色谱(CD)、比旋光(OR)、X-ray单晶衍射、量子化学计算以及化学沟通反应等方法确定了39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9个新化合物。新化合物类型包括酰胺类化合物(1,2d,6),吡嗪类化合物(10),二酮哌嗪类化合物(26,27,29,30,33)。对所得化合物进行了抗病毒活性,抑菌活性及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白色念珠菌具有中等的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0μM和16μM;化合物1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IC50为122μM;化合物28和31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6.8±1.5和28.9±2.2μM,化合物12,17,19,22及29具有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中等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39.7(±5.6),38.3(±1.2),25.0(±3.6),45.9(±2.1)μg/mL和41.5±4.5μM。并对得到的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2受不同环境因素影响进行了系统考察,阐述了该类化合物在光照,温度及有氧环境条件因素影响下的可能的变化机制,从中得到两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3和4。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沟通的方法,得到化合物2的丙叉衍生物,进行单晶培养,利用X-ray铜靶单晶衍射的方法,首次对该化合物的绝对构型进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