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照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划分的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近几年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抚养比进入上升通道,第一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的储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社会中的老年人口增多、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必然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不断完善,正朝着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可持续的的方向演变,居民的参保行为必然会改变当期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及对未来的风险预期,进而影响当期的消费、储蓄行为。而居民储蓄率发生变动,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因此,探究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接着介绍了关于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保险与居民储蓄率的相关理论基础。并从人口老龄化的负担效应、寿命效应以及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作用、福利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二者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机理,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然后在实证分析中,利用29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两阶段的差分GMM和系统GMM进行动态面板估计,并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居民储蓄行为具有很大的惯性,当期的居民储蓄率会受到前一期居民储蓄行为习惯的影响;在不考虑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下,老年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抑制作用,而预期寿命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促进作用;考虑基本养老保险因素之后,人口老龄化的负担效应、寿命效应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并不会发生改变,但是作用效果减弱了,同时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另外,考虑到居民储蓄直接来源于收入,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路径机制可能会依赖于人均收入的变化,因此利用非动态门槛面板模型进行估计分析。结果发现老年抚养比会由于人均收入增长率的高低而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率处于较高水平时,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小。进一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采用FGLS方法进行实证回归并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呈现出区域性差异。最后,基于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结果,总结、剖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分别从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保险以及社会政策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