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行于西安地区城乡及沿终南山麓一带,现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安鼓乐目前仅存六大百年老社,本文考察的东仓鼓乐社则为其中之一。该乐社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官办鼓乐社,由于其建社历史悠久,所以我的选题会顺着乐社的历史变迁脉络去梳理,并以杨荫浏先生等人1954年所编印《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报告为依托,将论题分为三个章节阐述,第一章从乐社生存环境及其乐社背景入手,讲述大背景下乐社的生存状况。第二章则会从音乐本体入手,由于当时东仓鼓乐社是以乐社联盟的状态出现,未有单独记录其音乐形态,故笔者将会对东仓鼓乐社从乐谱、乐器、乐曲、乐调都进行一个全面的整理分析,从共性中分析个性。第三章将重点阐述该乐社的转型,东仓鼓乐社是西安鼓乐现存老乐社中唯一一个成功进行商业化转型的乐社,所以笔者将会在第三章主要分析该乐社由民间化转为公司化运营后,在乐社传承,人员结构,运营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从民间“自乐班”转型为与企业合作,是民间乐社不多见的情况,本文将从促使东仓鼓乐社进入大唐芙蓉园的历史原因,以及在转型前期乐社的自救行为,同乐社进入大唐芙蓉园后的发展状态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挖掘。力求详实的展现乐社在这六十年间生存发展的变化、乐谱的传承以及人员的更替,也希望此论题能够拓展学术领域对东仓鼓乐社的了解及研究;并且为乔建中先生在2014年开展的《西安鼓乐数字典藏(六十年重访)计划》项目,更多的保留的有关于东仓鼓乐社的真实音乐形态,及乐社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