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本试验通过中医经络及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选取肩凝症患者,以电子灸为主要观察的治疗方法,与普通常规针刺疗法相对比,对电子灸治疗肩凝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通过对肩凝症患者采取不同穴位的电子灸治疗,来验证电子灸对于肩凝症的治疗效果,从而为今后的肩凝症治疗提供更进一步的指导,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 在综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前期临床治疗肩凝症的研究、观察和总结,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设计该项临床实验研究。在标准、严格的收入、排除、剔除和脱落标准的指导下,遵守临床试验的相关规定,收治肩凝症病人67例,行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病例收集时间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主要病例收集地点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共收集病例67例。其中男性病例26例,女性病例41例,患者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55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1月。电子灸组采用电子灸选取特定穴位(穴位选择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第二版)》)进行治疗,而普通针刺组采用已纳入中医临床路径中明确有效的标准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部疼痛等不适感的减轻及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是否具有差异。采用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患者进行评估,对比电子灸组和普通针刺组的疗效差异。通过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P=0.00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有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布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P=0.01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有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分布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P=0.01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分布有差异。 2、两组患者治疗后Constant-Murley疗效评价经校正的检验,得P=0.00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患者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有差异。 3、两组患者治疗前ROM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得P=0.635>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故治疗前无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ROM评分提高情况经校正的检验,得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经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秩和检验,得P=0.398>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5、急性期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经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M评分提高情况比较经Fisher确切概率法,P=0.0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6、粘连期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经Fisher确切概率法,P=0.576>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粘连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M评分提高情况比较经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6<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缓解期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经Fisher确切概率法,P=0.22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缓解期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M评分提高情况比较经Fisher确切概率法,P=0.07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1、电子灸组与普通针刺组在改善肩凝症疼痛上面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电子灸法在急性期肩部疼痛的缓解要优于普通针刺法。 2、电子灸组与普通针刺组在改善肩凝症肩部活动度上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电子灸法在粘连期肩部活动度的缓解要优于普通针刺法。 3、电子灸组与普通针刺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上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但两组之间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并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