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开放性骨折已成为一种常见损伤,所造成的病情也日趋严重,治疗上越来越有具有挑战性。开放性骨折治疗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防止骨及软组织的感染。感染可造成骨折不愈合和肢体功能的丧失等。对开放骨折创面做细菌培养和药敏鉴定是确定感染菌及指导抗生素选择的必要方式。如果医生在感染发生之前就能够预测造成伤口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就可以提前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以减少或避免感染的发生。那么清创术中的细菌培养是否能对后续感染的细菌种类确定和临床用药提供一些指导呢?为此,我们对比分析了61例开放骨折患者急诊清创术中及感染后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希望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1病例采集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急诊行清创固定且术后伤口发生感染的患者,共计61例,其中男43例,女18例。交通事故伤40例(66%),重物砸伤11例(18%),机器绞伤5例(8%),摔伤3例(5%),坠落伤2例(3%)。年龄4~72岁,平均37.3岁。从受伤到入院时间为1~14个小时,平均5.30小时。开放骨折按Gustilo等的分类标准:Ⅰ型,0;Ⅱ型,8例(13.1%);ⅢA型,16例(26.2%); ⅢB型,24例(39.4%);ⅢC型,13例(21.3%)。2标本采集所有患者在术前常规使用一代或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在清创术中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取标本部位选为创面深部的有挫伤或坏死的组织,骨折的固定形式根据开放骨折的类型和污染程度而定。伤口感染的确定标准为伤口周围有红肿和脓性分泌物。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与术中细菌培养结果相比较。3细菌的培养及药敏鉴定样本送至我院的检验科进行常规的细菌培养,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的分离与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系统进行菌种鉴定,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判读。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 TCC27853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结果:61例患者中,14例术中培养分离出了细菌,阳性率为23.0%。其中12例(85.7%)分离出1种细菌,2例(14.3%)分离出2种细菌,总计分离出8种,16株细菌。在分离出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最多,占68.8%,最常见的是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占比为31.2%,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细菌中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术中培养出的大多数细菌对头孢类、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均较敏感。创面感染后培养出细菌的61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69株,有53例(86.9%)分离出1种细菌,8例(13.1%)分离出2种细菌,总计分离出11种细菌。革兰氏阴性菌63株,占总菌株数的91.3%,其中最常见的感染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共分离出34株,占细菌总株数的49.3%,占革兰氏阴性菌的53.9%;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5株,占21.7%;大肠埃希菌5株,占7.2%。革兰氏阳性菌只有6株,占总菌株的8.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4株),占总菌株数的5.8%,占革兰氏阳性菌的66.7%。值得注意的是,术后分离出的69株细菌中有42株(61%)是多重耐药菌(MDR),这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有34株,占81%;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株,占9.6%;大肠埃希菌(ESBLs)2株,占4.8%;铜绿假单胞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各1株,各占2.3%。这些多重耐药菌表现出对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的普遍耐药。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发现第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ESBLs)均表现出相对较低的耐药率,且大多介于敏感和中介之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酶烯类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0。结论:清创术中的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而且培养结果对术后感染菌的预测价值较低。开放骨折术后多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主要是鲍曼不动杆菌,且耐药菌占比例很高。应严格控制院内感染,及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也能使感染得到较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