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统计、图表等分析方法,对淮西镇的演变及特点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共分五章,笔者认为:唐代淮西镇筹建于至德元载(756)十二月,但真正设立当在至德二载(757)四月至九月之间。安史之乱时期淮西镇的辖区多有增省,安史乱后才逐步稳定。李希烈反叛,辖区达到最大,至“三吴”时期,辖区基本仅限于申、光、蔡三州。淮西镇地处唐朝腹心,战略地位重要,一定程度上能左右政局。淮西镇在吴少诚之前,人口数额已无从考。至吴少诚时期,淮西三州人口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开元时期的户数。安史乱后淮西地区经济衰败,“三吴”时期有所好转,但一遇战事,仍力不从心。淮西地区民风虽较为彪悍,但并非由胡化所致,淮西镇不具备长期割据的实力。在淮西镇十任节度使中,李希烈是以兵变手段成为节度使的第一人,并称帝建号;李希烈之后,淮西镇进入后期的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的“三吴”时期,又割据了三十余年。“三吴”时期,淮西镇文武僚佐出现“地方化”的趋势。淮西镇反割据势力长期存在,但势单力薄,无法左右节度使坚持割据的态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淮西镇割据的实力。淮西镇建立初,镇兵在五万人左右,战果颇丰,保全了江、淮。李忠臣时期,少量的平卢军入主淮西,并没有多大影响淮西镇兵的民族成分。“三吴”时期,淮西镇兵四五万人,并且诸将领兵各自为战,是淮西长期割据的重要原因。李忠臣时期,朝廷对淮西镇控制减弱,导致了李希烈兵变。对此,代宗析淮西治所汴州予永平军,有所防范。建中初,德宗笼络李希烈,但没有满足他的扩张要求,又致其反叛。奉天之难后,德宗在对淮西姑息的同时也注意限制,为日后宪宗平定淮西奠定了基础。元和七年(812),宪宗抓住机遇,于元和十二年(817)终将淮西削平。建中初,河朔三镇、淄青镇拉拢淮西镇参与叛乱,实际是利用李希烈,但达成目的之后,又抛弃了李希烈,致使李希烈败亡。元和时期,成德、淄青与淮西镇三者唇亡齿寒,这在平淮西之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元和时期,淮西镇的灭亡,真正意义上迎来了中兴。淮西镇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淮西镇孤悬河南注定了灭亡的命运;二,淮西镇不强,不具备长期割据的实力;三,淮西镇内反割据势力长期存在;四,元和时期淮西与各割据藩镇之间的“犄角之援”被切断;五,宪宗削藩决心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