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应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大量倒闭,外汇储备急剧缩水,暴露出我国外贸企业长期依赖美元计价结算的弊端。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启动多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汇率波动剧烈,全球金融风险隐患日益显现,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饱受诟病,“特里芬难题”难以消弭。为减少对美元的敞口风险,并抓住金融危机后期美元调整创造的有利契机,我国于2009年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迈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然而,自业务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虽经历了高速增长的过程,却逐渐步入“新常态化”运行,呈低位增长趋势,到2016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回顾日元国际化失败的经验教训,且值此人民币刚加入 SDRs货币篮子之际,我国有必要重视人民币承担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职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性作用。在认清我国制度缺失的客观实际基础上,围绕如何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及其贸易效应这一重要议题,本研究尝试考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应,并努力揭示上述机制的内在运行方式,既基于中国经验证据丰富和拓展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也对当前新形势下扭转我国外贸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增速下行趋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制度缺失构成人民币国际化初始阶段的“先天不足”,导致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能仅依靠市场机制实现,也需要政府主动补位,如制定恰当的区域政策安排、完善外交关系布局等,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安全、便捷、畅通的国际市场环境,以弥补我国制度缺失的短板。鉴于此,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应分析框架,其中,构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时,不仅考虑市场因素,而且侧重对政府因素的探讨,同时嵌入这些因素与制度因素的互动,比如制度因素对市场因素构成一定的约束,而政府因素可能会弥补我国制度缺陷,并侧重探讨市场规模、汇率波动等市场层面因素,与自由贸易协定、货币互换协议、双边政治关系等政府层面因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机制,尤其探寻政府主动补位的合理空间与有效方式;构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效应分析框架时,着力探寻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挥贸易效应的操作空间与作用方式。基于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进一步采用中国人民银行RCPMIS数据库中较为新颖、翔实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数据,构建省级或跨国面板数据,并结合样本数据结构特征,较为恰当地运用空间面板模型、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等计量方法,力求较为严谨、稳健地检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应,进而探寻扭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增速下滑趋势和提振我国对外贸易的科学路径。  基于较为严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观点:  1.我国地区市场规模会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且金融发展可以强化市场规模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正向效应,尤其是质维度的金融发展,会激发市场潜能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效应。现阶段我国要适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增速放缓趋势,重视对金融发展深度与广度的提升,逐步提高我国市场稠密度,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夯实人民币国际化基础。  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容易受到市场竞争因素、金融发展状况和跨境贸易主体风险偏好的约束。人民币汇率波动未必抑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但汇率波动会对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产生明显的负向效应,却不会抑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进一步地,我国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的出口产品差异、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及其在我国进口贸易中较高的市场份额,会强化汇率波动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抑制效应;出口贸易中我国在对象国或地区的市场份额越高,越容易弱化汇率波动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抑制效应;人民币对避险货币的汇率波动并没有抑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反而会促进贸易主体选择以人民币结算,反映出跨境贸易主体具有一定的风险偏好特征。  3.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弥补制度缺位,促进我国与制度环境较好的伙伴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且“南北型”自由贸易协定的促进效应明显强于“南南型”。中国与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会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但主要扩大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而非跨境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贸易协定有利于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且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效应强于货物贸易协定;“南北型”自由贸易协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作用强于“南南型”;自由贸易协定有助于弥补中国制度环境的相对低下,促使中国与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当前中国应强化自由贸易区顶层运筹,加快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重视与发达国家或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制定差异化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策略,以发挥自由贸易协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效应,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4.我国适度扩大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并且与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的国家或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有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我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选择行为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货币互换协议规模(额度)却有利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文章进一步考虑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与货币自由度的交互作用,发现我国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越强,货币互换协议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效应越明显。现阶段我国既要适度扩大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也要注意加强与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的国家或地区签署本外币互换协议,以弥补我国制度环境缺陷,进而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  5.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治保障应遵循周边为重点,逐步向外围拓展的规律。我国与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的双边政治关系越紧密,越有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而我国与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的地理距离会弱化双边政治关系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积极影响。当前新形势下我国应重视依托政治影响力有效疏解既得利益者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施加的压力,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治保障理应侧重从周边逐步向外围拓展的政治关系布局。  6.我国应注意与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不断增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贸易的提振效应。理论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通过减少企业交易成本、降低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提供境外人民币融资便利以及改善宏观环境等途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然而现阶段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提振效应较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效应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制度环境优劣,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否能够形成发挥网络外部效应的规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我国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现阶段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增速放缓的情境下,我国要注意与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借助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制度优势,以增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贸易的提振效应。  与现有的文献相比,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并拓展既有的研究:  1.本文构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应分析框架,以弥补现有研究不足,并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寻求突破点。第一,拓展政府因素研究。以往探讨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文献侧重对市场因素的机制考察,对政府因素的探讨则稍显不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市场和政策双重推动的结果,不止于市场因素,也涉及构筑人民币跨境使用政治屏障的双边政治关系,以及我国积极参与的区域制度安排,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创设的货币互换协议,实质是一种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新型金融工具。因而,本研究不仅要检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市场逻辑,也从双边政治关系、双边政策安排(如自由贸易协定、货币互换协议)等政府因素方面,努力探寻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特殊性,力求理论探讨更加贴近现实,是丰富和拓展货币国际化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第二,嵌入制度互动视角。以往货币国际化的文献对制度因素的作用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在考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市场和政府因素时,注意到市场因素、政府因素均会与制度因素产生一定的互动作用,表现为制度环境会对市场因素形成约束作用,政府因素可以弥补制度缺陷,制度因素会通过影响市场、政府因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作用效果发挥着间接作用。本研究在考虑市场、政府因素时,同时嵌入制度互动视角,更加贴近中国制度环境尚不够健全的客观实际,将基于中国经验证据丰富与拓展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理论研究。此外,本文也注意到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制度环境质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贸易效应的约束作用。  2.本文构建一套较为新颖、翔实的跨国面板数据,由中国人民银行RCPMIS数据库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数据库合并而成。以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时间序列数据,比如,李波等(2013);或省际面板数据,比如,霍伟东和邓富华(2015);或企业问卷调研数据,比如,史龙祥等(2016),却鲜有涉及跨国面板数据,而本文的数据相比既有文献具备新颖、翔实的特点。当然,随着RCPMIS数据库的逐步完善与公开,有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样本信息将会更加丰富、翔实。  3.本文结合样本数据结构特点,选择较为恰当的计量方法考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效应。以往有关文献大多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或构建简单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未结合数据结构特征选择较为恰当的计量方法。而本文在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时,考虑到我国各省份之间存在空间错综复杂的物流和资金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容易形成空间依赖性,故选择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在构建跨国面板数据时,本文注意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开始的年份会涉及跨境贸易主体对贸易结算对象国的选择问题,表现为中国与一部分对象国或地区的人民币结算数值开始为零甚至为负值,如果将这些样本剔除容易形成自我选择样本,从而造成估计的有偏问题,故主要运用 Heckman(1979)提出的两阶段选择模型考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出于稳健性考虑并结合研究侧重点,本文围绕跨国面板数据结构也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  此外,本文也针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效应检验,结合“玫瑰效应”争论指出的内生性问题以及样本数据结构的特征,主要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系统 GMM估计,通过差分转换数据和引入工具变量的方式,有效克服计量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出于稳健性考虑且力求获得更加细致的研究结论,本文同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面板分位数回归法、似不相关回归法检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效应。
其他文献
该文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讲述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现状,对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基本的阐述.第二章首先回顾股指变动的历史情况,并进而影响股脂的主要因素予以一般分
公司紧缩是相对于公司重组中的公司扩张提出的概念,它指基于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而进行的对公司的股本或资产进行重组从而缩减业务经营范围或缩小公司规模的各种资本运作的技巧和方法。公司紧缩技术包括资产剥离(divestiture)、公司分立(spin-off)、分拆上市(equitycarve-out)、股份回购(stock repurchase)、定向股(targeted stock)和自愿清算(vol
在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至今的二十年中,政策性银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国务院提出了要将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改革的先行者
正如近代中国不能从原始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工业资本主义一样,山西票号最终也没有演进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时间和空间进行划分,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