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田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开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水分处理,W0(自然条件下不灌水)、W1(拔节期灌1水)及W2(拔节+开花期各灌1水)以及4个施氮量水平(0、180、240和300 kg N/hm~2,分别记作N0、N1、N2和N3),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物质积累与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内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协同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灌水和施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收获后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占0-100 cm的比例分别为58.9%-62.5%(豫麦49-198)和46.1%-54.2%(开麦22)。施氮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高氮处理N3、N2间无显著差异。灌水增加下层(60-1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开花期,豫麦49-198的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W0>W1,40 cm以下土层则相反;开麦22的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W0>W1,60 cm以下W1>W0;在成熟期上层土壤表现为W0>W1>W2,下层土壤为W2>W1>W0,表明随着灌水次数增多硝态氮可能向深层移动,造成土壤中硝态氮残留增加。2、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增加趋势,成熟期最大。施氮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并提高了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灌水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运转量和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量并提高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而对花前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作用不显著。3、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高。施氮增加植株和籽粒氮素积累量,促进营养器官向籽粒的转移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具体表现为:在W0和W1处理下,N3处理转移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在W2处理下,N2处理最高。灌水增加植株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并提高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贡献率。4、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灌水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及氮素吸收效率,但对氮素利用效率作用不显著。施氮显著降低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生产调查表明,相同产量条件下,三个地区试验田氮肥偏生产力均比农户的高,这与农户施肥量过大、施用复合肥较为盲目且不关注复合肥中的氮磷钾的配比、忽视氮肥的基追比例等有关。5、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施氮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较不施氮处理增加24%-43%(豫麦49-198)和21%-40%(开麦22)。灌水提高小麦产量,较不灌水处理增加5%-13%(豫麦49-198)和4%-10%(开麦22)。分析产量三要素发现,施氮主要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分别增加穗数20%-31%(豫麦49-198)和17%-40%(开麦22);其次是增加了穗粒数,施氮增加穗粒数22%-26%(豫麦49-198)和10%-33%(开麦22)。千粒重则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全生育期施氮量在240 kg/hm~2,基追比例为5:5,灌两次水(拔节水和开花水)是本地适宜的水氮运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