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鹤庆县北衙金矿处于扬子陆块西缘构造带丽江台缘褶皱带南端,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云南地区发现较早的金矿床,具特大型金矿规模,成岩成矿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基于对前人研究的系统了解及总结基础之上,深入地分析了北衙矿区的地质特征。通过运用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矿田构造地质学等相关理论,进行较为详尽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对矿区地质构造演化,矿区构造活动的期次及构造格架,控岩控矿构造特征作出分析解释,总结出该区构造活动在成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重要意义及其构造控矿规律,分析了研究区内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导岩,导矿及容矿构造,得到了以下认识:(1)矿区内主体构造是在北衙向斜的基础上发育一系列走向近SN向,近EW向及NE向断裂裂隙,地表往往出露规模较小,另外于万硐山采场发育一穹窿状构造,加之该区内存在的一系列区域深大隐伏断裂从而构成研究区内的构造格架。(2)该区的岩体侵入过程及成矿作用过程均与区内强烈且持续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出露的岩体主要为喜山期的富碱斑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正长斑岩,正长斑岩,黑云母正长斑岩及煌斑岩等众多类型,与成矿相关的斑岩体类型为约33Ma的石英正长斑岩。这一系列岩体的出露均受到了区内广泛发育的近SN向,NE向及近EW向断裂裂隙的严格控制。(3)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为一系列的近SN向及NE向的断裂裂隙、万硐山穹窿构造,EW向断裂为破矿构造。近SN向断裂构造形成于成矿期前或成矿期,其活动时间较为短暂,严格控制了矿体的产出;NE向构造活动同样主要形成于成矿期或成矿前,在矿区主要表现为一些列北东向断裂裂隙形成的厚大破碎带对矿体的控制,其持续作用时间较长,于各主要地质体中均可见其构造形迹;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活动主要形成于成矿期后,其中多为一些年龄较新的黑云母正长斑岩及煌斑岩所充填,往往对矿体表现出较明显的破坏作用,该组方向构造活动同样具有持续作用的特征。(4)该区的成矿是构造、岩浆岩与构造地质活动三位一体综合作用的结果,构造作用在成矿作用中起到主导控制作用,无论是原生金矿的产出亦或是次生金矿的保存都受到构造作用的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