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合“创新支付制度,提高卫生效益”医改项目在宁夏的实施,采用医改项目试点前(2009年)、中(2012年)、试点结束(2015年)及后续可持续期(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上项目县(海原县和盐池县)和对照县(彭阳县)样本人群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了解样本县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探讨样本县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利用实证模型进一步分析宁夏医改试点项目政策在不断调整、实施过程中以及后续可持续期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利用样本县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四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以样本县15岁及以上人口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效应二元Logit模型和随机效应泊松回归模型分析样本县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运用多阶段DID模型进一步分析宁夏医改试点项目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递进性影响。结果:(1)四次调查显示,基线年项目县和对照县的两周就诊率分别为11.31%和11.70%,2012年下降至8.67%和9.08%,2015年,项目县和对照县的两周就诊率比医保政策调整前分别降低了3.45%和2.98%,而2019年的两周就诊率又开始上升,分别为11.84%和9.73%,按人次数计算的两周就诊率的变化趋势与其一致。一年住院率在医保政策调整后的第一年,两组均有下降趋势,2015年开始上升,至2019年,项目县和对照县农村居民的住院率较基线调查分别上升了9.21%和6.34%,根据人次数计算的住院率的变化趋势与之相似。(2)卫生服务利用率(门诊和住院)和卫生服务利用次数(门诊和住院)的影响因素差异不大,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否患慢病、自评健康状况、距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影响居民是否利用卫生服务和卫生服务利用次数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卫生服务利用率和卫生服务利用次数随着自评健康状况的降低和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距最近医疗机构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男性的卫生服务利用率和卫生服务利用次数低于女性,有配偶者高于无配偶者,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低于未上过学者,患慢性病者高于不患慢病者。两周就诊率和两周就诊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一年住院率和一年住院次数随年龄呈“√”形变化趋势,即在25岁至55岁,住院率和住院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55岁以后,住院率和住院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上升趋势。另外,距离最近的医疗机构对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率和卫生服务利用次数均无显著影响。(3)双重差分结果显示,医保政策调整后的第九年,项目县农村居民的两周就诊率和两周就诊次数分别比对照县农村居民增加了3.5%和2.8%,而政策调整后的第二年和第五年,其对农村居民两周就诊率和就诊次数的影响均不显著。(4)双重差分结果显示,医保政策调整后,相对于对照县农村居民,项目县农村居民的住院率和住院次数均有所提高,住院率在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分别增加了6.4%、2.9%和4.2%,而住院次数在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分别增加了15.0%、4.7%和7.2%。结论:(1)样本县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门诊和住院)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倾向特征中女性、有配偶者和中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水平较高;能力资源方面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高、就医距离近的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水平较高;健康结果中患有慢性病和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更高。(2)医保政策调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居民的门诊卫生服务利用,但具有滞后性。(3)医保政策调整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住院卫生服务利用,且作用具有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