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朝建国之初,社会调弊,百姓生活困苦,老人问题突出,统治者及时吸取秦亡的教训,认识到淳化民风对稳定统治的重要性。初期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继而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逐步建立起官方教育系统。兴教化、淳民风,“以孝治天下”,大力推行孝道教育,优待三老、孝悌力田,并提高其社会地位,同时举孝廉入仕,把“孝”的理念传播到民众中去,使“孝”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系统的建立,大批儒者进入汉代官僚系统,为“孝”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尊老敬老社会风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全面推行孝道教育的同时,汉代统治者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养老礼”,特别是到东汉时期,普遍落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养老礼”和“乡饮酒礼”,通过这些大型尊老仪式的举行,全面提高了老人在社会上的尊崇地位,促进了尊老敬老社会风尚的形成。汉朝统治者在推行孝道教育,提高老人社会地位的同时,还通过落实各项养老制度,对老人赐物、赐爵、赐王杖、减免赋役、刑罚宽宥等措施,以改善老人的生存条件,在社会上营造对老人有利的大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尊老敬老社会风尚的形成。经过两汉四百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淳朴文明的社会风气,尊老敬老风尚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初步形成,并流传至今绵延不绝。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汉代所采取的诸多养老措施,并不象史书中记载的那样完美,其倡导的理念虽然值得今天学习和继承,其当时养老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待进一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