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通过对乡村小学历史脉络的追溯、全国范围内整体教育事实的分析和一个县域的案例描述、一所乡村小学的个案剖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点面结合,深入细致地对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文字上移”进行证实,对“文字上移”这一过程给乡村学生、家长、教师以及乡村自身带来的伤害性后果进行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揭示在离土中国的背景下乡村小学的衰落纵有其历史宿命的“无可奈何”,但是当前政府基于教育成本的计量合并乡村小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经济思维”,而非“教育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本就脆弱的农村教育公平受到伤害。进而,论文对离土中国大背景下乡村教育的未来走向提出了对策建议。具体来说,第一章首先对“文字下乡”的历史缘起进行探索,发现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下乡”始于清末新学的创设,新式教育开始在乡村社会展露头角。自此,乡村小学在百余年间历经起伏变迁,直到20世纪末“文字下乡”的总进程一直未变,但自21世纪初国家大规模发动“撤点并校”政策以来,却出现了与之相对的反过程——“文字上移”,乡村小学逐渐从乡村社会之中消退。第二章首先对“文字上移”进行概念解释,并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其直接原因是由于“撤点并校”的国家政策,而根本原因则是由于乡土社会的重大变局。接着解剖魏桥小学“这只麻雀”并对其所在县域的教育状况进行描述,从微观角度对“文字上移”现象进行证实,发现中国的教育已经呈现出“城挤、村空”的教育格局。第三章对“文字上移”过程给处于现代化边缘位置的乡村社会和身处其中的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带来的伤害性后果进行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乡村学生承受着“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亲情的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等一系列问题;乡村家长则成为“文字上移”的买单者,背负着反弹的义务教育成本、高昂的“陪读费”和“借读费”;乡村教师在此过程中亦遭遇着学校生源减少、合并后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而乡村自身则在此过程中变得愈加衰败,“空心化”、“荒漠化”、“离农化”现象愈加严重。最后一章对离土中国大背景下乡村教育的未来走向提出了对策建议,主张乡村教育应该在“逃离乡土”和“回归乡土”的价值选择中做出整合,不仅使乡村学生能够“走出去”,也能“回得来”。现存的乡村小学由于面临诸多问题而如何维持下去也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扶持,“小规模化”、“小幼一体”、“加艺赋能”都是比较现实而可能的选择,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公平分布,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乡村社会的衰败并提高农民的福利感受与村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