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问题是近年来心灵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美国著名的心灵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是研究意识问题的标志性人物,他对意识的划分和他的意识理论——自然主义二元论为众多心灵哲学领域的专家和其他领域的哲学家所热议,在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文从他对意识问题的划分,他的随附性思想,意识理论——自然主义二元论,意识理论的心理物理学定律四个方面对他的思想进行解读。本文共有四部分。首先,在第一部分中详细介绍查尔莫斯提出自然主义二元论的当代心灵哲学发展背景以及他提出这一理论的过程。当代心灵哲学发展经历了从功能主义到心灵的表征理论,从关注命题态度发展为探索意向性立场,从关注实体转向关注属性,最终发展为强调意识在心灵哲学中的中心地位。这几个历时性和共时性发展交织在一起,最后都不约而同的对意识问题展开研究或者诉诸于意识问题。在此背景下,查尔莫斯集百家之长对意识问题认真研究科学对待,从而对意识划分为“简单问题”和“困难问题”,并呼吁大家严肃对待意识问题,并主张重点开展对意识的“困难问题”的研究。所谓“简单问题”就是能用认知科学的方法处理,能对意识现象用物理术语做还原的解释的问题。但“困难问题”抵制这些方法,它是关于个体经验的问题,也可以称为“现象意识”或“感受性质”,查尔莫斯称之为“有意识地经验”或者“经验”。对意识问题进行划分以后,查尔莫斯通过论证物理主义是错误的,进而提出他的自然主义二元论。他认为意识是我们世界的自然事物,并不是什么先验的不可认知的,他反对把意识神秘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解释意识。同时他通过对意识与物理的随附性关系的论证得出意识是自然地而不是逻辑地随附于物理。从而得出意识在本体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意识理论应该是一种性质二元论。他称之为“自然主义二元论”。自然主义二元论只是查尔莫斯意识理论的“时尚的名称”,他也为这个新颖的名字遭致很多误解和反对,但这不是大家最为反对的地方,因为这毕竟是个名称,虽然让人感觉反直觉。在后面章节中他对意识理论内容的阐释才是大家批判的关键。查尔莫斯能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他对随附性思想的研究。第二部分详细阐述自然主义与二元论融合的路径——随附性思想。在当代哲学中,随附性思想首先运用在道德领域,穆尔在他的论文中描述了道德和非道德属性之间的某种依赖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后来被称为随附性。关于随附性的真正讨论这一功绩应归功于R?黑尔。他主张价值术语如“好”是一种关于随附属性的名词。而使随附性在心灵哲学中名声大噪的是戴维森和金在权。戴维森主张用随附性思想去解释心身问题,认为心身是一种随附关系。金在权把随附性思想上升到了哲学的普遍意义的高度,并且对随附性概念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分类。查尔莫斯敏锐的观察到随附性对于解释意识难问题的重要性,认为传统哲学的“同一”关系是解释意识的最大障碍,把随附性思想引入意识理论中,可以为解释“困难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逻辑框架。他把随附性分为局部和整体随附性,自然和逻辑随附性,并且认为意识与物理不是同一的关系而是随附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意识不是逻辑地随附于物理而是自然地随附于物理的。查尔莫斯对随附性问题的研究使他成功的避开了有关哲学的“同一性”问题的研究,这能确保他在构造一种科学意识理论的路上走的更远。第三部分细致描述查尔莫斯自然主义二元论的一些基本原则——心理物理学定律。他提出心理物理学定律有三个原则构成,即结构一致性原则、组织不变性原则和信息两面原则。其中前两个原则是非基本原则,是更高一级的原则。因为它们涉及的“觉知”“组织”都是更为复杂、高级的概念。他认为信息两面原则是意识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他理论中最具大胆推测的部分。在这一原则中他依据香农的信息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信息本体论,该观点认为信息的内在状态是现象的,外在状态是物理的。质言之,经验来自内部的信息,物理来自外部的信息。这是查尔莫斯最具“魔幻”的内容,连他自己都对这一内容的正确与否持开放态度。以上就是查尔莫斯主要思想的简单介绍和说明,像他的有关量子力学、强人工智能的思想我们在这里就不作专门介绍,需要的时候会简单提及和说明。接下来,也就是文章最后一部分,将会对他的意识理论进行简单解读和评价,以期能够给大家了解他的思想带来一些帮助。第四部分,是对查尔莫斯的随附性逻辑框架、自然主义二元论以及心理物理学定律等主要思想进行解读,考察查尔莫斯自然主义二元论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考察,认为他的随附性框架无可指摘,这是一个为科学解释意识奠定逻辑基础的框架,它使查尔莫斯的意识理论免于落入传统哲学谈论意识而陷入不可知论和神秘论的窠臼,使意识研究行驶在科学的康庄大道。总之,他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具有本体论上新颖的东西,但他无法再进一步说明,这使他的理论的准确度有所降低。他的心理物理学定律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但就如他自己所说,这还是一种大胆的假设,它的正确成分和它可能存在的谬误一样多。这不免让我们觉得他的理论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