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均匀塑性变形与低循环破坏细观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在细观尺度下研究金属材料力学性质的不均匀性、塑性各向异性以及低循环疲劳过程中的材料力学性质变化,本文以金属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试验以晶体塑性本构理论为基础在晶粒尺度下开展了金属材料的不均匀塑性变形及其低循环破坏的研究,以此探讨更贴近材料物理本质的塑性本构关系和材料的破坏机理。   作者结合试验测试,采用晶体塑性材料子程序模拟了单轴拉伸下单晶铜、多晶铜试样的滑移变形。对晶体粘塑性模型进行了合理性的分析,证实了用单晶滑移本构关系来模拟多晶行为的可行性。采用Voronoi多晶集合体为材料的代表性单元,开展了双向加载下多晶材料屈服面演化和塑性流动规律理论描述的研究。在经典晶体塑性模型基础上引入了考虑非线性运动硬化的背应力描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晶集合体在循环加载下材料的屈服特性和循环硬化的各向异性研究。文中还采用细观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多晶材料在疲劳过程中材料内部细观变形和转动的不均匀性,对材料的疲劳破坏机理做了尝试性的探索。   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进展:   1.通过对单轴拉伸下单晶铜试样滑移特征的模拟和试验研究,证实了建立在连续滑移描述基础上的晶体塑性理论用于描述单晶力学行为的合理性。   2.通过单轴拉伸下多晶铜试样表面滑移带特征的模拟研究,证实了将单晶滑移本构关系与多晶集合体代表性单元相结合来模拟多晶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可行性。计算所得到的试样表面各晶粒的滑移带所表现的样式与实验观察现象较为吻合,对材料变形过程中应力、应变的不均匀统计分析可以合理地反映由微结构演化引起的多晶体变形的不均匀性。   3.利用Voronoi多晶集合体代表性单元进行了多晶材料后继屈服面演化和塑性流动规律理论描述的研究,揭示了多晶金属后继屈服面演化与塑性变形的细观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采用考虑非线性硬化的背应力描述的晶体塑性模型,结合拉压对称应变循环试验,对多晶金属材料在循环加载下的复杂力学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所得结果可以描述多晶材料不同应变幅的循环滞回环的形成,并能描述多晶集合体在循环加载下材料的屈服特性演化和塑性变形诱导的各向异性硬化。   5.结合低循环疲劳寿命试验,对不同应变幅下的低循环加载过程进行了模拟。根据模拟结果,采用细观统计方法对疲劳加载过程中多晶体内部的微观应力、应变以及材料的细观转动作了详细的分析,证实材料对称拉压循环下的低循环疲劳破坏与晶体塑性分析所得的材料细观应变统计参数COV紧密相关。
其他文献
随着当今对既有建筑和工程结构进行加固改造的迅速增加,促使新兴加固方法的不断涌现。聚乙烯醇纤维水泥砂浆(PVA-ECC)加固法就是一种对混凝土结构加固补强的新技术。该加固方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作为楼面的建筑在我国仍然大量存在。开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火灾性能研究,对于这类建筑火灾时的应对及灾后的修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17块
随着桥梁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和斜拉桥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桥梁结构形式——矮塔斜拉桥。矮塔斜拉桥兼有斜拉桥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双重结构特点,是介于
由于具有美观轻巧的外形、经济耐用的结构和便于施工等特点,双曲拱桥成为我国60~70年代修建最多的拱桥形式之一。由于当时的桥梁结构设计水平和荷载标准偏低,结构用钢量较少,大部
智能隔震技术因其较小的能源需求和较优的减震效果已成为结构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而磁流变阻尼器(MRD)因其动态范围宽和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智能隔震结构的研究中得到更多学
高层双塔连体结构是近年来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高层结构形式,通过连接体将两个独立的单体结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属于不规则结构,其受力性能值得深入研究。本
近年来,我国桥梁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世界级大桥的竣工,标志着我国的桥梁地位已经从桥梁大国迈向了桥梁强国。在实现桥梁强国的道路上,必须从大跨度桥梁的基本科研
对于同一基坑支护工程,不同的设计人员往往给出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些方案中,有的是过于保守的,造成很大的浪费;有的又是不安全的,埋下很多安全隐患。正是由于基坑支护工程实
本论文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IDAS/GTS的快速建模技术,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核电场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具体应用和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利用C++语言编制了网格节点转化软件,实现了三维地质模型与数值分析模型之间的转化,进而实现了地质模型的数值分析;选取典型场地并开展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三向地震动作用下地震波在模型内的传播特性,得出地震波沿高程呈层状向上传播,并且在山体顶
植筋锚固钢板加固梁是一种新型加固技术。该加固法能有效克服粘钢法中极易出现的钢板剥离的脆性破坏的缺点。本文通过8根梁的抗弯性能试验研究,确定了植筋间距、钢板厚度、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