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历史,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到希腊演讲始祖们掀起的以传授演说艺术为核心内容的“智者运动”;从第二国际政治舞台上列宁激情澎湃的演讲,到二战时期丘吉尔饱含诗意的激励人民斗志的演说,语言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时语言的力量甚至比武器更强大。反观当代,不管是交际中的人情往来还是学习中的讲授诵读,不管是生意场上的洽商谈判还是各种场合的狡辩演讲,哪样都离不开语言。人类社会确实离不开互动。这种互动不仅表现在物理身体上的触碰,也表现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互动最主要的依赖途径则是人类的语言功能。事实上,良好的语言功底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丰富的人际网络关系,同时也是其在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语言和口语的能力应当尽可能地从小抓起,而小学阶段主要是对字词的逐一认识和学习,因此,从中学生开始探索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和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一时期的孩子不同于小学时期,比较具备运用良好语言的理解力,而效果从理论上来说也会比高中时期更好。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中学生的这种口语交际能力的教育情况十分不乐观。本文通过发放两份问卷对相关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及分析评估,主要调查对象为初中生及初中语文教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导致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低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主要涉及到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应试教育方面、和传统观念方面等多种方面。因此笔者借鉴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从实际现象出发,主要针对制约初中生口语发展的不利因素,激发学习需要,积极热情的鼓励,制造学习氛围,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热情,提高教师培养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初中生口语交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