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效率一直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研究新股超额收益这一IPO低效现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学者主要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行为金融学来解释新股超额收益现象,而国内的学者主要是运用国外学者的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但是从制度因素探究新股超额收益的理论很少。笔者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新股超额收益现象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影响IPO效率的因素,发现几乎没有学者从制度角度研究IPO效率。本文把制度因素纳入IPO效率的分析范畴,比较不同新股发行制度下的IPO效率。首先,本文用新股超额收益率作为IPO效率的衡量机制,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新股发行制度下的新股超额收益率来比较不同发行制度下的IPO效率。主要从新股发行审核制度、新股发行方式和新股定价机制这三个方面论述新股发行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对具体的制度改进作出了评价。其次,把新股发行主体简化为投资者和发行公司的两方动态演化博弈,得到了新股发行制度的三种定价策略均衡,探讨了每种均衡实现的条件和均衡的结果,比较了每种均衡的效率,论述了在不同的发行制度中可以实现的定价策略均衡,对每种制度下实现的策略均衡的效率进行了比较。再次,采用1996-2010年8月上市的所有A股作为样本,用SPSS软件对不同的发行制度下的IPO效率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本文利用投资者和发行公司两方博弈模型来分析在新股发行制度过程中发行主体的行为及其对新股定价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新股发行制度的定价策略均衡为低报价的混同均衡、高报价的混同均衡和分离均衡,审批制下可实现的均衡为低报价的混同均衡,通道制下可实现的均衡为高报价的混同均衡,保荐制下可实现的均衡为分离均衡,发现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演进,IPO效率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说明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在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演进。(2)从新股发行审核制度、发行方式和定价机制的统计检验来看,不同的新股发行制度下的IPO效率是不同的,新股发行制度演进的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有效率的,即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演进,新股超额收益率越来越低,这一点在审核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新股发行方式和定价机制对新股超额收益率的影响不是特别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