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印度河流域是世界范围内第十二大流域,其中有47%的流域面积落在巴基斯坦境内。受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影响,巴基斯坦境内的农业灌溉和居民用水均极度依赖于印度河水系的供给。然而,由于当地水文气象观测数据获取有限,多数学者围绕印度河上游流域开展水文研究。为了探究印度河流域水文和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关键驱动力,论文广泛收集地面监测资料,并与卫星/同化降水数据相结合,利用多种水文模型,对研究区内的径流变化及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河流域是世界范围内第十二大流域,其中有47%的流域面积落在巴基斯坦境内。受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影响,巴基斯坦境内的农业灌溉和居民用水均极度依赖于印度河水系的供给。然而,由于当地水文气象观测数据获取有限,多数学者围绕印度河上游流域开展水文研究。为了探究印度河流域水文和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关键驱动力,论文广泛收集地面监测资料,并与卫星/同化降水数据相结合,利用多种水文模型,对研究区内的径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开展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利用实测数据对3种遥感降水产品开展精度评估。将气候灾害群红外降水卫星数据(CHRIPS)、微波降水监测卫星TRMM中心发布的TMPA数据以及气候预报系统降水数据CSFR进行对比,发现:CHRIPS降水数据集的性能因地区和季节不同而存在差异;该数据在印度河上游流域的表现较差,但对中下游流域的估算精度相对理想。将上述3种遥感降水数据和实测降水分别输入SWAT模型,模拟Gilgit流域径流变化,发现:即使流域雨量站数量非常有限,其模拟的径流量仍然要比使用开源卫星/同化降水数据的模拟精度高。与CHIRPS和CSFR相比,TRMM降水数据模拟的径流量相对精度最佳,可对日径流量进行较好模拟。第二,论文对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开展了水文气象趋势分析。印度河流域总体呈变暖趋势,下游年降水量显著上升;上游年径流量呈上升态势,下游则呈减少的趋势,前者主要与当地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有关,而后者则可能与上中游水量调蓄和引流有关。第三,研究进一步针对Soan和Gilgit两个子流域,分别采用abcd模型、Budyko模型和SWAT模型3种水文模型,模拟区域径流变化并进行归因分析。结果显示,abcd模型和Budyko模型模拟的Soan子流域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原因与流域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变更有关;降雨减少和潜在蒸散增加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68%,占主导因素。而Gilgit子流域内的降水、气温和径流呈明显上升趋势,气候变化是导致当地径流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贡献率为97%,3%则由土地利用变更所致。由此可见,气候变化是导致研究区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水文气象资料,探讨了印度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河流域上游径流量显著增加,而中游和下游径流量显著减少。上游径流量增加主要由气温上升所致,中游径流变化与该区降水减少有关,下游则受农业灌溉和水力发电等人为消耗所致。在探寻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印度河流域的影响研究中,卫星遥感技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之后研究需进一步加强流域地面观测网点的建设和生态水文过程的模拟。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强电荷-晶格-自旋耦合的材料,多铁材料蕴含丰富的物理现象,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单相多铁材料由于在单一体系中同时具备多种铁性有序,因此为多铁耦合机制的探究提供良好的平台,是多铁材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六方锰氧化物和铁氧化物作为单相多铁材料的典型代表,因其特有的铁电性、铁磁性和耦合性质而具有独特魅力,同时也仍蕴含着丰富的、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电子显微学方法是一套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发展而来的系统的
硼化合物及材料在化工、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都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如超硬材料、半导体电子器件以及具有抗菌特性的生物化合物等。2015年二维硼材料—硼墨烯的成功合成又为新型硼材料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开启了硼基平面材料的研究大门。而纯硼团簇的研究相比于碳团簇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硼元素缺电子特性导致的成键复杂性以及硼团簇随尺寸的增长所表现的结构多样性。团簇大小数量级一般在纳米范围,可表现出很强的量子效应
超薄二维(2D)纳米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在许多领域都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如电子/光电子、能源存储与转换、传感器和催化剂等。这些取得的成果推动了通过实现新的功能2D材料来扩展2D材料家族的全面研究工作,并需要创新的合成路线。因此,二维层状材料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这主要是由于二维层状材料相对较弱的平面间范德华力使其能够制备成二维纳米材料,其中液体和机械剥落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材料包括半金属石墨烯、半
新奇二维结构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其中的量子限域效应明显,二维材料常伴随拓扑、超导、铁磁和电荷密度波等丰富的量子现象。目前,对二维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堆叠的层状体相中剥离出的二维结构。而对于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非层状材料,它们在二维极限下的结构,往往具有与体相不同的元素配比和原子构型,因而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电子特性。这一大类二维材料还没有被广泛研究。本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寻找与设计非层状材
化学反应及纯化和分离等过程多是在溶液体系中进行的,因而溶液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深入研究溶液的结构及其物化性质。溶液的微观结构较固体和气体而言更为复杂,酸碱性是溶液诸多性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本论文借助超额红外光谱,同时结合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离子液体与共溶剂体系的溶液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还尝试了借助特定官能团的光谱特征构建溶液微观结构和物化性质的探针方
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在非均相催化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单原子催化剂不仅原子利用率高,而且在催化CO氧化、水煤气转换、醇的选择性氧化、二烯烃或炔烃的选择性加氢等诸多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及选择性。然而,目前单原子催化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单原子在反应过程中的团聚、单原子负载量较低、单原子和纳米团簇孰优孰劣、单原子在特定反应条件下的局部结构等问题。本论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单原子催化
超薄平面结构赋予二维原子晶体诸多优异与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电子器件、催化等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类超薄晶体材料在厚度方向上仅有少数原子,其性质呈现出高度的结构依赖性,因而这类材料的结构表征对其性能调控与实用化至关重要。然而,超薄的特性使得这类材料在表征过程中易发生结构损伤。目前常用于表征二维材料物理结构的显微、光谱及光学等手段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尚缺乏可无损表征这类材料的普适性方法。除物理
绝大多数金属结构材料中含复相组织,其力学性能受各相的数量、形貌、分布、取向、大小等的影响。随着表征技术的进步,研究组织中细小沉淀相的晶体学形貌才成为可能,然而对大多数材料而言,目前相关知识都不完善。本工作系统地研究了高锰钢中先共析魏氏渗碳体的形貌、相变晶体学、界面迁移模式、表面浮凸效应,力图通过对该系统的研究,提高对化合物沉淀相形貌和相变晶体学的深入认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渗
刺激响应性高分子是指在外界环境发生较小的改变时,在结构和性质上产生较大改变的材料,能够将化学或者生化信号转化成光、热、电或机械力信号,反之亦然。为了能够对生命体的奥秘实现更深入的研究,发展新型的智能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新型刺激响应性高分子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具有活性氧响应性的高分子材料尤为重要。活性氧物种,作为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活泼物种,与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息息相关。近年来,关于活性
聚合诱导自组装(PISA)是近年来高分子合成与自组装领域的重要前沿技术,它是在聚合反应制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同时发生原位自组装。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组装体高浓度、形貌可控的简单制备。然而,PISA的原理要求单体可溶而聚合物不溶。这极大地限制了PISA方法单体/溶剂体系的选择。为了拓展PISA单体/溶剂的选择范围,特别是水相体系的单体选择,本论文发展了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聚合诱导自组装方法。通过形成主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