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芥菜型油菜(A~rA~rB~cB~c)的培育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fgq8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甘蓝型油菜(AnAnCnCn,2n=38),芥菜型油菜(AjAjBjBj,2n=36)和白菜型油菜(ArAr,2n=20)是目前全球主要种植的油料作物,其中芥菜型油菜的田间产量最低。虽然使用芥菜型油菜杂交种可以使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有所增加,但一般只能达到900-1200kg/ha,远远不够实际生产的需要。在芸薹属作物中,有三个基本染色体组(A,B,C)及相应的三套亚基因组(Ar,An,AJ,Bn,BJ,Bc,Co,Cn,Cc),该亚基因组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已有的研究表明,在油菜中开展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增加油菜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且研究者通过导入属内其他物种中的相应亚基因组(Ar,Cc)替换原有的An和Cn亚基因组,创建出新型甘蓝型油菜,发现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配制的杂种表现出很强的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
  本研究拟将白菜的Ar基因组和埃塞俄比亚芥的Bc基因组大规模导入至常规芥菜型油菜中培育新型芥菜型油菜,拓宽新型芥菜型油菜与常规芥菜型油菜之间的遗传差异,从而为开拓芥菜型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和提高芥菜型油菜产量奠定基础。
  本研究首先将大量白菜Ar基因组和埃芥Bc基因组导入到芥菜型油菜,利用埃塞俄比亚芥和白菜来源的芸薹属六倍体(ArArBcBcCcCc,2n=54)与常规芥菜型油菜杂交,结合细胞学鉴定的方法从F1群体中获得芸薹属五倍体(ArAjBcBjCc,2n=45)。其次从芸薹属五倍体自交种中筛选出C基因组染色体完全丢失且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条的新型芥菜型油菜,其基因组中白菜Ar和埃芥Bc基因组的平均含量为50%。为了进一步增加Ar和Bc外源基因组的含量,紧接着F1代芸薹属五倍体又与埃芥和白菜来源的芸薹属六倍体回交,从BC1F1群体中获得芸薹属五倍体(ArAjBcBjCc,2n=45),预计Ar和Bc外源基因组平均含量为75%。自交BC1F1代,通过染色体数目统计从BC1F2群体中获得不仅Ar和Bc外源基因组平均含量为75%,而且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的C基因组丢失的新型芥菜型油菜。最后利用创建的新型芥菜型油菜(Ar/jAr/jBc/jBc/j,2n=36)与常规芥菜型油菜(AjAjBjBj,2n=36)杂交配制基因组间杂种,对亚基因组杂种的杂种优势进行初步研究。
  目前通过将埃芥白菜来源的芸薹属六倍体与常规芥菜型油菜杂交,共获得102个杂交组合的F1代杂种。随机从14个杂交组合后代中各选取10个单株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真假杂种鉴定,结果发现138株为真杂种,仅两株为假杂种。应用细胞学方法对F1群体体细胞染色体进行统计,筛选出染色体数目为45的五倍体(ArAjBcBjCc,2n=45)52株,染色体数为43、44和46的五倍体候选材料169株。将染色体数目为43、44、45和46的五倍体和五倍体候选材料作为母本与埃芥白菜六倍体回交,收获48份回交组合的BC1F1代回交种,下一季度田间播种48份;将染色体数目为44、45、46的五倍体和五倍体候选材料套袋自交,收获的102份F2代自交种,下一季度田间播种95份。运用细胞学方法从F2群体中随机选择99株进行体细胞染色体数统计,筛选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的F2代单株4棵,预测这4株即为Ar和Bc外源基因组平均含量为50%,可作为新型芥菜型油菜(Ar/jAr/jBc/jBc/j)的候选材料。同时对302株BC1F1群体进行体细胞染色体数鉴定,得到38棵染色体数2n=45的BC1F1代植株,这38株基因组有相当一部分为芸薹属五倍体(AABBC,2n=45),能从BC1F1代芸薹属五倍体自交一代中获得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并且Ar和Bc外源基因组平均含量为75%的新型芥菜型油菜。
  本实验从芸薹属SSR引物数据库中筛选出14对芸薹属六倍体和常规芥菜型油菜间特异的A基因组和B基因组SSR引物,运用其对BC1F1群体中4个回交组合的27个单株进行外源基因组含量进行评估,分子标记试验结果表明Ar和Bc的外源基因组含量为75.88%,与预计的结果相符合。这也说明F1代中Ar和Bc的外源基因组含量为50%,并且可以通过分子标记的方法从BC1F2代中筛选出Ar和Bc的外源基因组含量超过75%,甚至部分达到90%的新型芥菜型油菜植株。
其他文献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存在植株偏高引起倒伏、茎秆输导组织不畅引起籽粒灌浆不饱满等问题,因此,研究茎秆结构,特别是基部结构性状有利于水稻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本研究以16个来源广泛的籼(粳)稻亲本和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37个不同籼粳分化类型品种构建的水稻籼粳亚种间育种系谱为研究材料,比较分析不同籼粳分化类型品种茎秆基部结构性状的差异及其与抗倒性状的关系。同时,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不同籼粳分化类型育成恢
学位
我国60%以上的小麦分布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的日趋严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逐年扩大,小麦生产面临的形势将越来越严峻,改善小麦对干旱等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对稳定或提高其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科研与生产的实践表明,在提高小麦对水分胁迫抗性的诸多途径中,改良品种抗旱性,培育抗旱小麦新品种是缓解干旱缺水问题的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开展小麦抗旱节水遗传改
学位
大麦是世界上第四大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按籽粒上稃的有无,大麦可分为皮大麦和稞稞大麦两种类型,稞大麦也称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中国大麦育种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国外引进大麦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通过对64份国外引进大麦品种资源的适应性观察试验,从中选择适宜品种作为父本与我国西藏青稞品种进行杂交,对其F1的杂种优势进行分析,以促进国外大麦种质资源在
学位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田间径流小区试验方法,通过早晚两季水稻种植,研究6种不同施肥与水分管理方式(即,不施肥+常规灌溉、常规施肥+常规灌溉、优化施肥+常规灌溉、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增量施磷+常规灌溉和优化施肥+节水灌溉)与稻田水面氮磷含量、地表径流流失量、地下渗漏及养分利用率的关系,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氮肥、磷肥施用量是影响稻田水面氮、磷含量的主要原因,其含量随施肥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优化施
学位
小麦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全球70%的小麦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张林刚等2000),干旱缺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干旱、高盐和低温等环境胁迫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干旱胁迫是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每年由于自然干旱使全球小麦产量降低10%-20%左右。小麦的生产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地区的稳定。因此,开展小麦抗旱节水遗传改良研究,鉴定和筛选小麦抗旱
学位
本试验选用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和广西本地早熟大豆‘柳豆3号’、中熟大豆‘桂春2号’、晚熟大豆‘桂春8号’四个品种作为间种试验材料。通过种植,测量不同播期种植大豆的始花期,结荚期;甘蔗和不同大豆品种套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甘蔗的茎径、锤度;在大豆和甘蔗采收后,分别测量不同套种密度下甘蔗和大豆的产量,为甘蔗间种菜用大豆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甘蔗间种中熟大
学位
为筛选新不育系及选配优良组合、制定高产制种技术措施,本试验以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两用不育系培矮64S为对照,对宜春学院新选育的水稻两用不育系245S、246S、247S和248S的播始历期、农艺性状、开花习性、异交特性和所配组合的杂种优势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不育系中,245S和248S的综合性状较好,株高较矮,生育期较短,花时集中,高峰明显,柱头表面积较大,配组优势较强,但也还存在分蘖力不
学位
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关注,发展非石油燃料成为社会的普遍认识。纤维乙醇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且不会产生“与人争粮”的问题,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木质纤维素是植物体的主要构成物质,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等生物高分子所组成。它是生产纤维乙醇的主要原料,而且它自身成分结构特点严重阻碍了生物质的降解转化。  本课题通过稀硫酸处理植物秸秆来研究细胞壁成分对生物质降解转化的影响。芒草材
学位
水稻是我国的主导粮食作物,以往稻田单一种稻,并依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来获得高产,因而成本高、效益低,稻米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同时环境污染严重,阻碍了稻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安全、优质高效及环境友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迫切需要无公害和优质高效的稻作生产技术。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和示范,对稻鸭种养农作模式的生态效应及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稻鸭种
学位
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燃料相对于化石燃料具有持久、经济、环境的优势。然而,由于木质纤维素天然的抗降解结构特性,使得必须通过预处理打破细胞壁复杂交联状态所造成的这一障碍。预处理的目的是改变木质纤维素宏观和微观结构及其超微化学组成,从而提高酶水解效率,增加可发酵糖的产量。目前,多种策略已经应用到有效利用木质纤维素上。因此,深入理解细胞壁组成、聚合以及调控方式,有助于合理调控能源作物细胞壁。本研究的目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