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大学院制的兴衰,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改革措施,在中教史上已谈得很多.该文我尝试一种从微观上看问题的研究方式,从大学院的兴废为切入点,在某种程度上再现当时的社会政治纷乱状况,力求以小见大.而不仅是对待教育问题先有立场,再进行抽象的泛泛议论.该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谈论大学院制推出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介绍大学院制的实施过程.第三部分:找出大学院制的基本理念和国民党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根本矛盾.第四部分:具体论述大学院制的失败及原则."四·一二"反革命改变的主谋无疑是蒋介石.但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蒋实际上是幕后者,他发动政变利用的主要是三种力量:一是江浙财团,二是上海滩的帮全流氓势力,三是蔡元培、吴稚晖等国民党元化.江浙财团为蒋提供经济支持,流氓势力为他发动改变、屠杀革命人士充当打手,而蔡元培等人则为其反共、"清党"活动穿上"合法"的外衣和寻找"证据".缺少这三种力量的支持,蒋介石纵然想一举解决"共产党问题",也不会那么轻易得手.在这三种力量中,蔡元培等元老派起了特殊的作用,他们不仅为蒋出谋划策,而且由于他们盗用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名义,为政变的发动履行了合法的手续,并为随后蒋介石建立的南京政权及不久发生的宁汉对立提供了政治资本.蔡元培参加"清党",也是和他对共产党缺乏认识、误解分不开的.他同情共产主义,但误认为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少数人的.随着大革命的深入,由于新老派的反共彭躁,蔡元培把三民主义同共产党的主张对立起来.所以,即使在他参加"清党"时,仍然以为是在"光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都反映了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历史人物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矛盾.然而,即使因"辅立"有功,在南京国民政权新建立时,蔡元培推出大学院制,完全脱离国民政府控制的教育体制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蔡元培不可能在党化教育的框架中追求教育的独立、科学.同时,党派纷争影响了政治决策,私人恩怨加速了大学院制的衰败.尽管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蔡元培参与了可耻的"清党",大学院制试行1年也被取消.正确地、历史地评价蔡元培的这段教育经历,做出科学的分析,仍然有利于我们吸收过去教育遗产中的科学性、民主生的精华.我们也能搞好教育改革,并在中央政治方针、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服务于经济建设.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认真搜集、阅读了蔡元培的有关著作和资料,并详细查阅了大革命时期的书报杂志,且研究了蔡元培的民主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力求真实地把握当时政治事件的脉络,现好地凸显政治为教育的决定作用.而实事求是,才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