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重组与教育改革——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大学院制改革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8_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大学院制的兴衰,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改革措施,在中教史上已谈得很多.该文我尝试一种从微观上看问题的研究方式,从大学院的兴废为切入点,在某种程度上再现当时的社会政治纷乱状况,力求以小见大.而不仅是对待教育问题先有立场,再进行抽象的泛泛议论.该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谈论大学院制推出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介绍大学院制的实施过程.第三部分:找出大学院制的基本理念和国民党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根本矛盾.第四部分:具体论述大学院制的失败及原则."四·一二"反革命改变的主谋无疑是蒋介石.但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蒋实际上是幕后者,他发动政变利用的主要是三种力量:一是江浙财团,二是上海滩的帮全流氓势力,三是蔡元培、吴稚晖等国民党元化.江浙财团为蒋提供经济支持,流氓势力为他发动改变、屠杀革命人士充当打手,而蔡元培等人则为其反共、"清党"活动穿上"合法"的外衣和寻找"证据".缺少这三种力量的支持,蒋介石纵然想一举解决"共产党问题",也不会那么轻易得手.在这三种力量中,蔡元培等元老派起了特殊的作用,他们不仅为蒋出谋划策,而且由于他们盗用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名义,为政变的发动履行了合法的手续,并为随后蒋介石建立的南京政权及不久发生的宁汉对立提供了政治资本.蔡元培参加"清党",也是和他对共产党缺乏认识、误解分不开的.他同情共产主义,但误认为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少数人的.随着大革命的深入,由于新老派的反共彭躁,蔡元培把三民主义同共产党的主张对立起来.所以,即使在他参加"清党"时,仍然以为是在"光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都反映了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历史人物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矛盾.然而,即使因"辅立"有功,在南京国民政权新建立时,蔡元培推出大学院制,完全脱离国民政府控制的教育体制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蔡元培不可能在党化教育的框架中追求教育的独立、科学.同时,党派纷争影响了政治决策,私人恩怨加速了大学院制的衰败.尽管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蔡元培参与了可耻的"清党",大学院制试行1年也被取消.正确地、历史地评价蔡元培的这段教育经历,做出科学的分析,仍然有利于我们吸收过去教育遗产中的科学性、民主生的精华.我们也能搞好教育改革,并在中央政治方针、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服务于经济建设.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认真搜集、阅读了蔡元培的有关著作和资料,并详细查阅了大革命时期的书报杂志,且研究了蔡元培的民主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力求真实地把握当时政治事件的脉络,现好地凸显政治为教育的决定作用.而实事求是,才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力所在.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运用,势必将引起教育形式、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观念等的全面变革。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将各民族纳入"地球村"中.增强国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英语教学的核心问题.本论文从跨文化交
背景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且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影响幸福感因素的研究多起源于国外,并主要围绕个人的心理特质等因素开展。然而现实中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对幸福有着不同的
"胸中山水"是画家的个人风格,体现了画家的个性特质及审美倾向.反观历史,成功者无不都是因为确立了鲜明的个人面貌而名垂后世.诚然,我们常把他们解释为天才,这无疑是说他有着
高校是提前进入网络时代的社区,大学生是网络新生代的主力军.网络既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注入一些新的内容,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必须适应新形势,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