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宫颈癌血浆循环肿瘤DNA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初始治疗前血浆循环肿瘤DNA的拷贝数变异及含量分布情况,研究初始治疗前血浆循环肿瘤DNA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监测手术后、治疗结束后及随访过程中血浆循环肿瘤DNA的含量变化情况,探讨治疗结束后随访过程血浆循环肿瘤DNA含量变化在早期宫颈癌复发监测方面的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经宫颈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为早期宫颈癌的33例患者,其中27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6例宫颈癌IIA2期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接受同期放化疗。在接受初始治疗之前,收集33例入组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HPVE6E7 mRNA拷贝数、肿瘤直径大小、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HPV分型、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分型,并且抽取每例入组的早期宫颈癌患者肘静脉血10ml进行血浆循环肿瘤DNA检测。其中,27例入组的早期宫颈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收集患者的手术病理资料,包括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手术切缘、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并再次抽取其术后2周的肘静脉血10ml进行血浆循环肿瘤DNA检测。手术后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有无中高危因素进行辅助治疗。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治疗结束后4周抽取肘静脉血10m进行血浆循环肿瘤DNA检测。随后,对治疗结束后早期宫颈癌患者进行随访,随访过程中每6个月抽取肘静脉血10ml(无复发迹象)检测血浆循环肿瘤DNA,若存在复发迹象,随时抽取肘静脉血10ml进行血浆循环肿瘤DNA检测。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血浆循环肿瘤DNA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及含量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33例入组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中,1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初始治疗前血浆中存在染色体拷贝数变异,血浆循环肿瘤DNA的拷贝数变异发生率为48.48%,其中,3q扩增为最常见的拷贝数变异;13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初始治疗前血浆循环肿瘤DNA的含量阳性,其检出率为39.39%;早期宫颈癌患者初始治疗前血浆循环肿瘤DNA含量与肿瘤直径大小、临床分期、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分化程度、HPV感染有相关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宫颈癌患者手术后及治疗结束后血浆中循环肿瘤DNA含量均为阴性;随访过程中,2例复发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检测血浆循环肿瘤DNA的含量为阳性。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血浆中存在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其中3q扩增为最常见的拷贝数变异,部分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出循环肿瘤DNA含量;早期宫颈癌患者初始治疗前血浆循环肿瘤DNA含量与肿瘤直径大小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负荷大小;早期宫颈癌初始治疗前血浆循环肿瘤DNA含量与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分化程度、HPV感染有相关性;治疗结束后随访过程中复发的早期宫颈癌患者血浆中检测到循环肿瘤DNA含量增加,可能在早期宫颈癌患者的复发监测方面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我国有机资源丰富,秸秆年产量达8.2亿吨,其中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占比达49%;粪肥年产量达38亿吨,其中猪粪和牛粪占比达84%。黑土、潮土和红壤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域典型土壤,由于
近年来,电力系统经济犯罪率高发不下,已经成为经济犯罪的高发地带。面对严峻的现实,认真推进"三转"进程,加快党风廉政建设,是电力系统监察机构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本文立足
本文阐述了离散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原理以及通过离散系统仿真语言GPSS实现编程的过程。
粉末热等静压技术成形的产品致密度高、均匀性好、性能优异,常应用于高性能、复杂结构合金零件及医用植入物的制造,尤其适合钛及钛合金等难加工金属材料的零件成形。成形时,
天然气使用量的急剧增加,而管网设施是天然气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城市燃气管网设施的建设,它是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障和国家重要的基
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满意度、员工敬业度、技术创新能力等非财务因素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现行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中对企业非财务业绩的评价还仅限于专家的
猕猴桃是我国常见的浆果之一,具有果肉颜色鲜亮,口感清香,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近年来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然而,猕猴桃属于典型的呼吸和乙烯跃变型浆果,采后容易发生软化和腐
如今,由于长期使用私家车造成的影响,开发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意义正在被重新考虑。骑行变得更受欢迎,因为它能够缓解拥堵,增强健康和环境效益,而且灵活机动。此外,骑行是一种能
ZL26C机组转动臂在工序加工过程中由于转动臂长度过长,缺少焊接工装,焊接、加热过程中容易产生尺寸改变,焊接不平行等问题,通过分析ZL26C机组转动臂的结构及其工艺设计要求,
近几年,央视等国家媒体多次报道了各行业技能精湛的一线生产者的事迹,并由此引申概括为“工匠精神”。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工匠精神”提升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