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青弋江芜湖段和芜湖市镜湖轮虫群落结构的周年动态,分析了轮虫密度的变化及其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综合评价了治理后的镜湖水质;对镜湖中常见臂尾轮虫种群的周年动态及其个体大小和卵大小也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对青弋江芜湖段轮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周年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轮虫密度与水温、水体叶绿素a浓度和水流量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以便为我国轮虫区系以及河流中轮虫密度的季节变动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经鉴定,共发现轮虫104种,其中钳枝巨头轮虫(Cephalodellaforceps)、长趾巨头轮虫(C. macrodactyla)、尾钩巨头轮虫(C.mucronata)、奇槌巨头轮虫(C. evabroedi)、突纹腔轮虫(Lecane hornemanni)、爱沙腔轮虫(L.elsa)、长趾似月腔轮虫(L. lunaris acus)和泛热三肢轮虫(Filinia camasecla)等8种轮虫为我国亚热带地区的新记录种;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cochlearis)、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无尾无柄轮虫(Ascomorphaecaudis)。1-4月(汛期前),轮虫总密度与水温、叶绿素a浓度之间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5-9月(汛期),轮虫总密度与水流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0-12月(汛期后),轮虫总密度和水温、叶绿素a浓度以及水流量之间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水流量对10-12月轮虫密度的影响最大。轮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与种类数和群落的物种均匀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优势度之间却显示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对芜湖市镜湖轮虫群落结构的周年动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轮虫密度与有关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轮虫55种,隶属于15科21属。密度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pusilla)、前额犀轮虫(Rhinoglena frontalis)、红多肢轮虫(P. remata)、长三肢轮虫(F. longiseta)、广布多肢轮虫(P. vulgaris)和多须伪前翼轮虫(Proalidestentaculates),而生物量优势种为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多须伪前翼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全年轮虫的总密度与水温、叶绿素a浓度及小型纤毛虫密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温度对全年轮虫总密度的影响最大,叶绿素a浓度对冬季轮虫总密度影响最大,小型纤毛虫密度对夏季轮虫总密度影响最大,而水温是影响春、秋季轮虫总密度的主要因素。根据污染指示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Q值并结合水理化性质对治理后的镜湖水质所进行的初步评价表明,经清淤、截污和换水等措施治理后,小湖区应偏属寡污-β中污至β中污型水体,大湖区属于β中污型水体;目前镜湖水体处于中营养后期—富营养化初期阶段。 3.对镜湖中臂尾轮虫种群的周年动态进行了研究,测量和分析了它们的个体大小、卵大小和相对卵大小及其与水温、叶绿素a浓度等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仅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裂足臂尾轮虫(B. diversicornis)和剪形臂尾轮虫(B. forficula)的种群密度和出现频率较高;前两者种群密度高峰期均出现在2-3月份,4月份后均较低;后两者种群密度在6-9月份较高,而在10月份后很快下降。除剪形臂尾轮虫外,其它三种臂尾轮虫的个体体积均与水温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角突臂尾轮虫和萼花臂尾轮虫个体大小与水体叶绿素a浓度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它们的卵体积均分别与水温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水温是影响它们卵体积的主要因子。除剪形臂尾轮虫外,其它三种臂尾轮虫的平均卵体积均与各自的平均被甲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四种臂尾轮虫中,仅角突臂尾轮虫的相对卵体积与水温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