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行为研究——重庆市潼南区中渡村实证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_yu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特别是人口城镇化对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城市用地短缺与农村建设用地闲置、粮食生产与城镇化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争地等多重矛盾的有效手段,其不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投入和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户作为农村居民点土地的实际占有者和使用者,其参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效果。然而,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当前农户参与存在微观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有效性较低等现实问题。因此,开展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行为研究可以把握农户行为规律,有利于从源头寻找影响农户参与的主导因子,为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农户参与行为动机、参与行为意愿以及参与行为选择是农户参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在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作用下,会产生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需求,而参与需求催生出具体的参与动机,强烈的参与动机形成参与意愿,最终潜在的参与意愿在外界因素的激励作用下演化成实际的参与行为。良好的参与结果又会对参与动机起到强化作用,使参与行为能够持续发生。将农户参与动机、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选择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提炼、整合,进一步理顺农户参与农村居民整治的复杂心理过程与行为路径,可得到三种不同的农户参与行为决策模式:理性思考模式、跟风模仿模式和被动接受模式。其中理性思考模式下农户会主动理性地分析自身状况,从而做出是否参与整治的决策;跟风模仿模式下农户主要根据其他农户的示范效应,趋同模仿成功的整治行为;被动接受模式下农户是在既定环境中所进行的一种自主决策权虚化的行为选择。⑵中渡村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行为动机存在多重性、差异化特点。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行为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分。其中内在动机包括生活动机、经济动机和其他动机;外在动机包括外部激励和社会认同。同一农户的参与动机具有多重性,受多重动机驱使的人数多于因单一动机驱使的人数。同时,农户的参与动机存在差异性,但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以生活动机为主。⑶中渡村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意愿较低,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对中渡村239户农户的调查走访发现,愿意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43.51%,不愿意参与的占47.08%,还有9.21%的样本农户认为无所谓。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居住特征、农户宅基地特征和农户意识特征都会对农户参与意愿产生影响。其中农户政策意识、农户学习意识、农户行为意识、房屋修建年限、非农务工人数、非农收入、家庭总人数和宅基地面积等因子对农户参与意愿起正向作用;宅基地利用状况、房屋层数和房屋结构等因子对农户参与意愿起负向作用;非农务工人数、家庭非农收入、农户政策意识、宅基地利用状况和房屋结构是影响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意愿的关键因素。⑷中渡村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行为选择是特定环境下所做出的理性与感性交织的主观抉择。通过调查发现,中渡村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比例较低,且参与意愿与最终的行为选择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参与意愿强弱和是否有过参与行为将中渡村农户的行为划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回避型和观望型。积极型行为和消极型行为的农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现实受益者。其中积极型行为选择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作用、政策支持和受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吸引,以受洪灾影响、一户多宅和向往社区生活的农户为主。消极型行为选择背后主要是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回避型行为的农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中的瓶颈,以传统型农户和房屋新建农户为主,其行为选择主要受年龄、文化程度、生存技能、传统观念、社会保障及房屋修建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观望型行为的农户是农村居民整治的潜在参与者,规避风险并等待外部条件符合预期是其行为选择背后的原因解释。
其他文献
地表反照率数据对地表能量平衡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FY-3C卫星250 m分辨率的反射率数据和角度数据,选取非洲及北美洲的4个区域作为研究区,采用RossThick-Li
详细步骤
期刊
项目介绍  本项目生物酶异味抑制剂特别使用了3M生物酶技术,3M生物酶技术区别于只能进行短暂的分解而不能彻底治理的光触媒技术,是一种无需紫外线光照的纯生物分解技术,反应条件要求低,只需氧气、水,无需外界提供其他条件,反应无需占据任何空间。  产品特点  1.环保无毒,保障健康。  生物酶异味抑制剂不仅环保无毒、不伤家具、不脱色、吸附力强,也不用担心光触媒脱落导致效果反弹的问题,不造成二次污染,能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