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居民收入的内部、地区、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尤其显著。但是,以往对收入差距的研究大都是基于传统统计口径进行的宏观分析,很少有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在运用统计年鉴数据对江苏省收入差距特征进行宏观阐述的基础上,以扬州市农村为例,从微观深入剖析我省农村收入差距的原因以及代际流动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在对收入分配理论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文章首先将收入差距问题简化抽象为要素市场的分配问题;然后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变量确定为农村居民的要素禀赋和外部环境要素;最后分别对这两个变量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水平、收入差距变化的途径和农村代际收入流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阐述。后文主要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本部分所提出的理论内容。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极值差和极值差率的测算,从总体上、区域间分析了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收入差距的总体性特征。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收入差距程度出现了相当大的增长,且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明显。第三部分则主要从要素收入角度对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变化进行分解,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结构性特征。文章首先分别分析了各个要素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特征。然后,根据万广华动态基尼系数分解算法,将每个阶段基尼系数的变化分解到各个要素收入的集中率变量、收入比重变量和综合变量。实证分析的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中所提出来的外部市场环境通过改变收入结构来影响农村居民总收入差距变化的假说。第四部分主要以扬州市为例,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微观影响因素。通过对扬州市2005年基尼系数从要素收入角度进行二次分解,得出非农收入(即企业家才能要素)是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然后通过建立非农收入方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教育、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土地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微观因素,这再次验证了要素禀赋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的理论假说。第五部分主要从收入代际公平角度来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首先通过对代际继承性指数、流动性指数计算,分析我省部分农村居民代际流动的特征;然后通过运用通径分析技术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功能。这部分的实证结果验证了农村居民收入代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继承性;教育是促进收入代际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居民子女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其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有助于其进入最高收入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