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综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的一个跨学科研究成果。具体而言,本文认为从劳动分工和协作的角度可以得到一个更完善的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源于20世纪30年代。对现代企业理论有重要的和直接的影响的第一篇论文是科斯(Coase)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一文。但该文发表后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企业理论才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前沿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起,企业理论的研究沿着两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方向——企业的本质和企业的内部结构——展开。前者是指企业的产生及其与市场的关系,这是由科斯开创的;后者是指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这是由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 1932)开创的。但企业理论发展至今仍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第一,企业理论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各种学术派别和理论分支基本上都是从某一侧面对企业进行研究,不能逻辑一致地相互兼容,从而企业理论缺乏一个对企业的全面把握。第二,严格地说,现代企业理论并没能解释企业产生的问题,交易费用只是对两种不同的规制结构——市场和企业进行比较的工具。换句话说,在现代企业理论的分析框架中,企业并非是比较的结果,而是比较前就已经存在的一个选项。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现代企业理论不能历史地研究企业,其静态分析方法也无法对企业的演进作出有力的解释。本文旨在建立一套逻辑统一和完整的企业理论框架。<WP=4>重新审视古典经济学理论,其中不乏一些深邃的思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明确指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企业与社会分工密切相关,且企业本身又是一个内部分工的组织。因此,劳动分工(包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是解释企业的本质及其内部结构的关键所在。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劳动分工不仅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工的发展必然导致对相应的协作的要求。因此,在研究分工时不能忽视对相应的协作问题的分析。所幸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对协作问题已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由此发生的协作中产生的交易费用的比较将是本文理论分析的主线。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给出一个关于企业本质的一般理论,并在相同的逻辑下解释企业的产生和演进,以及企业的内部结构。这一理论不仅实现了企业理论在逻辑上的统一,且与企业的实际发展历史相符。不仅如此,分工、协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们在获得分工的专业化经济的同时,需要为相应的协作付出交易费用,在每一次改变经济活动方式时,人们都会进行收益——成本比,并选择比值最高的方式。在用新的方式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新的专业化分工又会发生,然后又会产生更新的活动方式,……企业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演进。<WP=5>知识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组织形式。对于这些新的企业规制,至今尚缺乏一套从企业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理论。基于本文构建的这一一般理论,最后我将对此进行阐释。这进一步的研究不仅能再次验证本文所给出的一般理论的合理性,还将证明该理论的适用性。最后,我希望本文能有益于企业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