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我国“八·五”至“十·五”期间育种单位选育的及近年从国外引进的40个红麻品种为材料,估算了红麻品种12个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主成分,以前3个主成分欧氏距离为基础作系统聚类分析,并以第1主成分分别与第2主成分和第3主成分向量作二维排序分类。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供试材料中有代表性的30份品种进行ISSR分子标记,用筛选出的多态性较好的17个ISSR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按Nei-li的方法计算其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1)在40份红麻种质中,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07%。第1主成分为韧皮纤维产量构成因子(53.44%),第2主成分为茎杆皮骨构成因子(24.94%),第3主成分为纤维品质构成因子(7.69%)。根据品种性状主成分表现,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红麻新品种有福红952-1、福红2-1、KB11、福红992、SCS11-09、KB2、福红2号等7个。其中福红992、KB11、KB2和福红952-1等品种3个主成分构成因子协调最好。研究表明品种主成分二维排序散布图具有简便、直观、与实际表现相近的特点。 (2)在欧氏距离聚类图中,当取值D=51.08时可把40份品种分成4类,即1个大类群和1个亚类群,以及2个单一品种自成体系的个类(福红952—1、福红2号)。在D=39.12水平面上,第1大类又可分为3个小亚类群和5个相互距离较远的单一品种自成体系的个类,这5个品种分别为C2032、BG52-1、泰红763、金山无刺(迟)和福红7号。 (3)根据30份红麻材料ISSR数据构建的树状图可知,在切割线L1取值为0.785时可将供试材料分为1个大类群和一个由福红951和非洲裂叶两个品种构成的亚类群,以及一个由金山无刺(迟)构成的个类。说明这三个品种的基因型明显有别于其它供试材料,与其它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差异性。同时揭示了多数供试材料之间的基因型遗传差异较小。由此可见,我国红麻品种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应通过种质创新拓展红麻的遗传基础。本研究还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明,利用类群间的遗传差异性选配杂交亲本,能比较快地选育出基因互补的优良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可提供品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有价值的生物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