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医疗费用的大幅攀升使得支付方式成为各国医疗保险领域的研究热点,如何控制不合理医疗卫生费用的过快增长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无法直接引入成熟的DRGs技术,只能在发展状况好、技术水平较高的省市大型医院有条件地推广DRGs支付方式,在其他地区普遍推行属于DRGs初级阶段的单病种付费制度。单病种推行范围广,其制定的初衷是为了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但医生作为医疗过程的主体,直接控制了整个诊疗过程。单病种付费制度的执行能否通过改变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而实现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的作用,在学术届仍存有疑虑。医生角色转变程度与诊疗行为规范性是单病种付费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在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问题上医生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对单病种付费制度下医生诊疗行为的变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基于扎根理论通过运用专业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0对某医院外科、妇产科以及眼科的12名医生和8名患者深度访谈获得的资料进行质性研究。首先,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发现制度感知、个体特征、患者权益、诊疗项目、诊疗过程、诊疗态度、劳动报酬、制度监管以及医疗环境9个主范畴。其次,对主范畴进行整理分析,将诊疗项目、诊疗过程和诊疗态度归整为医生诊疗行为,制度感知、患者权益、劳动报酬、制度监管以及医疗环境5个作为单病种付费制度影响医生诊疗行为的中介自变量,个体特征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制度感知。再次,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单病种付费制度对医生诊疗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得到以下结论:单病种付费制度通过调节变量个体特性作用于制度感知,由于不同的医生对单病种付费制度的认知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诊疗行为;单病种制度的实行会对患者权益产生影响,维护患者的应有权益是医生治疗的出发点,从而影响医生的诊疗行为;单病种付费制度的推行使得医生原有的劳动报酬发生改变,动机的改变能够直接影响行为变化;单病种付费制度配套监管政策的出台对医生的诊疗行为起到直接的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单病种付费制度的推行对其所处的医疗环境有一定要求,而医疗环境的客观性会对医生诊疗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改进单病种付费制度和医生诊疗行为的相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