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与意识形态:以美国报刊对中国反分裂法报道为实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ti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美国报刊对中国反分裂法的报道,旨在揭示媒体语篇中语篇结构与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由于台湾问题关系到美国在亚洲的利益,所以美国多家报刊对中国通过反分裂法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而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报道与本国的外交政策基本吻合(vanDijk,1998)。如此,美国报刊对中国反分裂法的报道就可能反映出其决策者在这一事件上的态度和观点。受此启发,本文作者进行分析。 语料选自《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2005年3月的新闻报道。研究采用了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的三向度模式,即把新闻看作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在文本研究方面,从及物性、词汇分类、情态、主位结构等多角度考察了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在话语实践研究方面,通过对转述引语的分析,来描述媒体语篇的生成过程。此外,还对所选语言策略的功能进行社会意识形态的阐释。在社会实践方面,说明语篇结构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 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案例中语篇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新闻文本中语言策略的选择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语言结构又是传播,维持及再现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 研究揭示批评语言学是分析和阐释复杂社会现象的必要理论基础及有效工具。此研究中采用的理论框架亦可应用于其他同类研究。其实践意义在于提高读者对媒体语篇的批评阅读意识。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筑正向大型化、高层化发展。为了深基坑的施工安全,这里介绍了某高层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告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一部经典小说。它的出版引起世人瞩目。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写作上他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思想上它是反映了海明威为代表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