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超声对心肌桥段血管形态及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an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肌桥是一种冠状动脉解剖学的异常,是由原本行进在心外膜组织中的冠状动脉局部血管被长短不一的心肌纤维覆盖而形成,在心肌内的冠状动脉又被称为心肌桥段动脉。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心脏收缩期时,由于心肌纤维机械收缩,使得心肌桥段血管受到程度不同的压迫,从而造成血管的狭窄。一些研究显示,心肌桥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传导障碍、以及猝死有关。心肌桥在冠脉造影上表现为“挤牛奶现象”,血管内超声可以通过特征性的“半月现象”发现心肌桥的存在,除收缩期受压以外,桥血管在舒张期还存在着舒张延迟。此外病理及超声研究还发现粥样硬化病损很少累及肌桥段血管,但常在肌桥近端血管见到。冠脉内多普勒超声发现肌桥段有种特征性的“指尖样”血流模式。这些影像学及超声检查技术对于逐步认识心肌桥有很大的帮助。 目的: 本研究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对心肌桥段血管和各参考血管在形态学特点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程度方面进行定性、定量的观察和测量分析,从而对心肌桥血管形态、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方法: 对78例在本院行诊断性导管检查或介入治疗被证实有“挤牛奶现象”的患者(男性6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9.4±11.8岁)的心肌桥ⅣUS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包括:1)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别在肌桥远端参考血管(Dis)、肌桥近端参考血管(Pr0)和肌桥段血管的累及情况,并定性分析斑块性质;2)分别测量肌桥远端、近端参考血管和肌桥段血管在收缩期(Sys)及舒张期(Dia)时的外弹力膜面积(雎MCSA)及相应的最大和最小直径(Dmax/Dmin);3)计算出平均参考血管(Mean)的EEMCSA、Dmax和Dmin;4)根据心肌桥近端参考血管有无斑块累及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临床诊断以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5)分别比较心肌桥段血管和肌桥近端、远端、平均参考血管在EEMCSA、Dmax和Dmin方面的差异。 结果: 1.在78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的48段心肌桥近端观察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其中23处(47.9%)为纤维斑块,7处(14.6%)为脂质斑块,2处(4.2%)为钙化斑块,13处(27.1%)为混合斑块。有10例病人在其心肌桥远端观察到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还有4例甚至在肌桥段血管内也发现有斑块。观察到3例有2段心肌桥的病人,他们近段心肌桥的近端均发现有斑块的存在,而在远段心肌桥的近端均未发现斑块。肌桥近端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之间,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临床诊断以及危险因素中的高血压、吸烟史和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方面均无差异,但在患高脂血症(22/48vs.7/33)和糖尿病(7/48vs.O/33)方面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泸州地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携带ampC基因及耐喹诺酮类突变靶位基因的情况,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同时分析携带突变基因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耐多药菌株的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PCR技术:使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按使用说明提取细菌基因组DNA用作PCR反应模板。5对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
综采放顶煤技术已成为厚煤层开采的高产高效采煤技术。布置超长综放工作面 ,不仅能提高单产 ,减少巷道掘进率和维护量 ,减少回采成本及搬家倒面次数 ,而且能减少设备占用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