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境与处境下的佛耶对话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与基督宗教这两大世界性宗教自唐代景教入华以来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始了交流与对话,经历元“也里可温”、明清天主教,直到鸦片战争后基督宗教的大规模传入,我们有丰富的史料和文化资源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尤其是近现代以来(19世纪末至1949年)随着佛教的现代性改革和基督宗教的本色化发展,佛耶之间的对话内容更加丰富。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当下多元宗教并存的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史为镜,可以促使我们思考现实中的宗教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   论文主要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部分,分析关于佛耶对话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历史回顾,概览自唐代景教时期开始,经历元朝“也里可温”,到明清耶稣会士为代表的佛耶对话,总结出佛耶对话历史上的代表人物或事件。   第三部分:近现代佛教界与基督宗教所展开的对话,包括杨文会、太虚、圆瑛、印顺、张纯一等佛教界代表性人物对基督宗教的态度和评介。   第四部分:近现代基督宗教界与佛教的交涉和对话,包括李提摩太、艾香德、王治心、赵紫宸、吴雷川、谢扶雅等众多发表论佛言论的基督宗教界人物。   第五部分:佛耶对话的理论焦点,包括两大宗教创始人的对比、空与无的比较、苦观与罪感的对比、解脱与救赎的比较,选取佛耶二教教义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第六部分:结论与反思,总结佛教与基督宗教的对话问题,反思以往对话对于当下宗教多元共存局面的启示意义,展望宗教和平对话后以期达到的共生共荣的和谐远景。
其他文献
论文以两大背景为出发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二是无论是社会发展层面还是学术理论层面,“大众审美”、“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进入消费时代的文化背景。论文从技
关于行为控制的研究,其历史可以说既悠久又短暂。说其悠久,是因为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对人类行为的个体控制,随着社会的出现,又有以宗教、律法、政府为主的社会控制;说其短暂
发展儒学是当代新儒家的主要课题之一。在当代,儒学发展有两个阶段性任务:第一,要解决儒学生存问题;第二,要构建儒学发展规划。在当代新儒家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儒学发展第一阶
本文力图通过对技术预见方法论体系的剖析,从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方法维度深入考察技术预见的有效方法,提升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方法在技术预见方法论体系中的应用水平,提升技术预见主体在技术预见过程中应用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方法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技术预见的成效。本文主要探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方法在技术预见活动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在技术预见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自觉运用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方法,重视其在技术预见体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