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2月5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1),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颁发的第14份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文件,“三农”问题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已经成为实现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一些地区的农民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指导,给千万已经参加和准备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自此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蔚然成风,我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民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和实践吸引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学科对合作社进行研究,学术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高潮,研究的范围和学科视角大多局限在经济学、法学、组织行为学领域。比如,通过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理论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种苗化肥农药等农资采购采购上、在农产品栽培、防害、采摘和在扩宽农民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带来的便利;通过法学和组织学的结合研究农业合作社成员的分层和义务的差异等等。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进行研究的却是凤毛麟角。然而,不管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还是从历史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能够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交易,促进农民的收入增长。它在增强农民民主意识,改善农村社区治理,实现乡村善治;推广农业科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都江堰七条山猕猴桃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社会学理论和现场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收集的资料,分析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本研究的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发。在大量查阅、分析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并结合本人的农村生活经历观察,研究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明确界定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的“社会功能”的内涵,即厘清概念;二是梳理理想型的(ideal type)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具备的社会功能;三是以都江堰市猕猴桃合作社为个例,分析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的原因。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出发,用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梳理总结现有的关于合作社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简单的评述,并发掘既有研究的长处和不足,以此构建本文的基础。说明研究的创新意义,厘清关键概念,解释说明为什么选择七条山猕猴桃合作社作为个案。第二章全面地梳理和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区社会治理,提升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的社会功能,例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治理,实现乡村善治等等。第三章概括分析个案都江堰七条山猕猴桃合作社,主要介绍了合作社相关的区位条件、成立的历史背景、合作社内部运作机制等。第四章分析了七条山猕猴桃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品牌授权、市场情报服务、技术培训等作用以及在提高合作社成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的作用。第五章在前文的框架之下综合分析七条山猕猴桃合作社社会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的原因。第六章是结论,对本研究的内容、方法、结论、创新点进行总结反思。通过研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顺利地实现它的经济功能,即帮助农民提供收入。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客观存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善乡村治理实践,实现乡村善治,有助于农村社区的稳定;二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个人发展。但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常常被人们忽视,这个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关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