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是一种体型中等的热带卵胎生石龙子科蜥蜴,主要布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广东和云南)、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等地。作者用采自海南乐东种群的多线南蜥研究该种的生活史特征、后代表型的热依赖性(孕期体温对后代表型的影响)和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 用于研究繁殖周期的多线南蜥每月从上述种群抽样。为检测孕期体温对雌体繁殖、血液内类固醇激素含量和后代表型的影响,作者将雌体整个孕期都维持在6个热处理中。其中,四个为恒温处理,雌体孕期体温分别控制在26、29、32、34℃;第五个为调温(thermoregulation,TR)处理,雌体可利用加热光源开启后形成的梯度温度进行自主体温调节;第六个为自然波动温度(naturally fluctuating temperature,F)处理,雌体饲养在室外围栏内,其中的温度用数据记录块间隔60分钟记录一次。为检测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作者对20条具有完整尾部的实验组多线南蜥渐次诱导三次断尾,并测定每个尾段的能量以及动物每次断尾后的运动(游泳)表现。另用19条具有完整尾部的多线南蜥作为对照。断尾实验(诱导断尾和测定断尾后的运动表现)结束后,实验组断尾个体和对照组个体均用于测定摄食量和事物消化系数。 多线南蜥为两性异形物种。成年雄体平均体长(snout-vent length,SVL)大于成年雌体;成年雄体头部(头长和头宽)大于SVL相同的成年雌体,腹部(腹长)则小于SVL相同的成年雌体。最小繁殖雌体的SVL为85.9 mm,最大成年雄体和雌体的SVL分别为120.7 mm和120.9 mm。 精巢和卵巢大小的月间变化显著。总体而言,6月初至中旬精巢小于年平均大小(重量和体积),8月份精巢最小。不具有卵黄沉积卵巢卵、新排卵或发育中胚胎的雌体仅见于10和11月份。5月下旬至10月下旬雌体的卵泡小于年平均大小。繁殖周期的变化模式与多线南蜥捕获地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模式无关。 产仔主要发生在4月上旬和6月上旬,处于较高温度下的雌体早于处于较低温度下的雌体。多线南蜥雌体具有年产两窝仔的潜力。在每个温度处理中,幼仔大小与雌体大小(SVL)无关。不同温度处理下雌体大小、窝仔数、窝仔重、相对窝仔重和幼仔重的平均值无显著差异,但产后体重差异显著,32℃处理组雌体产后体重显著大于F和26℃处理组雌体。34℃处理组幼仔重的窝内变异度显著大于其它处理组。合并各处理组数据后,窝仔数、窝仔重、幼仔重均与母体SVL正相关,但幼仔重与窝仔数负相关。母体SVL(1.5%)和相对生育力(1.8%)仅能解释极小部分幼仔重变异。由记数发育中胚胎得到的窝仔数大于由记数幼仔数得到的窝仔数,但小于由记数卵黄沉积卵巢卵数得到的窝仔数。随着胚胎发育,输卵管卵(含卵黄和胚胎)水分含量迅速增加。幼仔干重显著小于含29期或更早发育时期胚胎的输卵管卵干重,表明多线南蜥为卵性营养卵胎生物种。胚胎发育后期(37–40)具有胚胎迅速生长或卵黄迅速动用的特点。 不同热处理下雌体所产幼仔的头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和运动表现差异显著,但体长和体重(包括湿重、干重和躯干干重)无显著差异。对8个经大小差异矫正后的幼仔特征的主成分分析(特征值31)辨析出两个主成分,共解释原始数据49.0%的变异。第一主成分(约解释35.5%变异)上幼仔湿重、幼仔干重和躯干干重具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第一主成分(约解释17.5%变异)上前、后肢长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不同热处理下雌体所产幼仔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分值无显著差异,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分值差异显著。孕期体温影响幼仔的运动表现,其中 TR、29℃和32℃处理组幼仔的疾跑速显著大于F处理组幼体。 不同热处理下雌体血液中雌二醇和睾酮的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合并不同处理的数据后发现,雌体血液中雌二醇和睾酮的平均水平与其繁殖状态无关。 断尾影响多线南蜥的游泳速度,但这种不利影响仅在至少断去55%(长度)的尾部后才显得重要。作者的数据显示,部分断尾对多线南蜥的能量储存和运动表现无重要影响。野外采获的多线南蜥频见近尾基部断尾,作者据此认为发生在野外的尾自切通常具有显著的能量和运动代价。多线南蜥断尾和尾部完整个体的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无显著差异,作者据此认为该种断尾个体不会通过增加摄食或提高消化效率来补偿断尾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