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HFO工质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性质和临界性质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_x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各界对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等要求的逐步提高,制冷工质也在逐渐更新换代。早期的氢氯氟烃(HCFCs)类和氯氟烃(CFCs)类制冷工质,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相关修正案的规定,已被限制使用并逐步淘汰。此后被提出的氢氟烃类(HFCs)工质,由于它们较高的全球变暖潜能(GWP)值,而被诸如《京都议定书》、F-gas法规、基加利修正案等相关规定限制使用。而烷烃类(HCs)工质,由于它们的易燃易爆特性,也难以推广使用。因此,寻找安全、高效且环保的替代制冷剂,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来,氢氟烯烃类(HFOs)工质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和反式-1,3,3,3-四氟丙烯(HFO-1234ze(E)),受到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替代工质。它们的臭氧消耗潜能(ODP)值均为0并且GWP值极低,但较低的汽化潜热使它们作为纯工质使用受到限制。混合工质可以通过调整组分和配比,克服诸如高可燃性以及高GWP值等缺点,得到热力学性能和环保性能俱佳的替代工质。氟乙烷(HFC-161)和正丁烷(HC-600)都具有较低的GWP值和较高的汽化潜热,而它们较强的可燃性都限制了它们的单独使用。1,1,1-三氟乙烷(HFC-143a)主要用作混合物R404A(质量分数0.44HFC-125+0.04HFC-134a+0.52HFC-143a)和R507A(质量分数0.5HFC-125+0.5HFC-143a)的组分,但它较低的临界温度限制了其作为纯工质的应用。因此,本文选取HFO-1234yf、HFO-1234ze(E)、HFC-161、HC-600以及HFC-143a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含有上述几种工质的二元混合物体系的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
  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VLE)性质对于评估工质在制冷或热泵循环中的性能至关重要,而在获取混合物性质的诸多方法中,实验方法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以课题组搭建的一套气液相平衡实验装置为基础,实验测量了HFO-1234yf+HC-600二元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性质。并且采用Peng-Robinson(PR)方程,结合van-der-Waals(vdW)混合法则和Wong-Sandler(WS)混合法则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计算,建立起相应的状态方程。
  临界点是工质气液相平衡性质的终点也是超临界性质的起点,在跨临界循环的分析和超临界萃取的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建立了一套高精度的临界性质实验测量装置。该装置采用本课题组开发的温度控制和数据采集程序进行温度控制和数据采集,采用气相色谱仪对混合物的配比进行分析,并设计了可变容积的可视平衡釜,便于调节釜内待测工质的密度以及观察临界现象。本文使用该装置测量了纯工质HFO-1234ze(E)和HFC-143a的饱和蒸气压和临界性质,实验结果与文献数据吻合良好,这表明该装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文还基于该装置,对二元混合物HFC-143a+HFO-1234ze(E)的临界性质进行了实验测量,并采用建立了相应的高精度的关联计算模型。
  实验方法往往成本高耗时长且只能获取有限的数据点,因此采用理论方法对工质的热力学性质进行模拟和预测也至关重要。本文采用了神经网络方法和分子模拟方法对混合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性质和临界性质进行模拟计算。
  分子模拟在微观构象的模拟和分析以及宏观性质微观机理的研究和解释等方面有其独特的长处,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化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分子模拟方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采用平衡构型扰动法开发了一套针对HFC-161的全原子分子力场模型,并运用此分子力场,对HFC-161进行吉布斯系综蒙特卡罗(GEMC)模拟计算。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饱和气液相密度、饱和蒸气压以及临界性质等热力学性质,与实验数据或关联计算的数据展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针对二元混合物HFC-161+HFO-1234yf的气液相平衡性质进行GEMC模拟计算,所得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和关联计算数据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人工神经网络因其计算速度快和精度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黏度、密度和饱和蒸气压等热力学性质的计算中。本文针对含有HFO-1234yf、HFO-1234ze(E)、HC-600、HFC-161以及HFC-32等工质的二元混合物,建立了高精度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将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对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性质的模拟计算中。针对含有HFO-1234yf、HFO-1234ze(E)、CO2、HC-600以及HFC-32等工质的二元混合物,建立了高精度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将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对混合物的临界性质的模拟计算中。计算结果均与实验数据展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
其他文献
本文遵循能量梯级利用思想提出了应用于干热岩地热资源的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即全流—有机朗肯联合循环系统(Full-flow screw spray system coupled with organic Rankine cycle system, FFORC)和闪蒸—有机朗肯联合循环系统(Single flash system coupled with organic Rankine cycle sy
学位
随着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对汽车尾气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并推出相应法规。目前我国排放标准中的要求与国际标准基本相当甚至有些部分更严,其中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第六阶段排放标准已分别于2016年12月、2018年6月发布。但是,重型汽油车标准目前仍处于第四阶段,其以发动机台架排放测量作为型式认证的方法难以反映重型汽油车在实际使用中的排放水平;且重型汽油车排放主要集中在冷启动阶段,而现有的排放测试方法无
在既定条件下,能量的应用究其根本是能量自身品质的应用,即能质的应用。能质一旦达不到既定的应用条件,就可视为无效能。而无效能的出路有二:或是继续用于更低能质条件,主要涉及能源的梯级利用;亦或是提升能质达到既定能质的要求。目前,我国大约50%的工业能耗以废热形式被排放,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同时,工业领域对100-160℃温度范围的热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科研人员提出采用能质提升技术来进一步解决当前所
在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内燃机节能减排成为内燃机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内燃机无法同时兼顾热效率提升与排放降低使得下一代内燃机研发步履维艰,采用低碳清洁燃料以及新型燃烧模式的发动机应运而生。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iesel 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 DMCC)模式就是新型燃烧方式中的典型代表。前期研究表明,该燃烧模式不仅能实现热效率的大幅提升,而
学位
制冷热泵系统中由于压缩机需要润滑,润滑油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整个系统,润滑油与制冷剂混合会影响系统的传热,因此需要对含油的制冷剂换热情况进行研究。本文以新型三元混合工质R447A(质量组分68%R32/28.5%R1234ze(E)/3.5%R125)为目标工质,研究POE类润滑油对三元非共沸工质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开展润滑油与制冷剂的相分离研究、含油的混合物粘度特性研究、含油制冷剂核态池沸腾研究及
学位
多年来,我国在中低温热能利用领域中对于实际热力循环的构建的基础理论缺乏突破,导致构建方法层面缺乏有力指导,使得此类实际热力循环效率不高,热力学完善度很低,制约了我国对中低温热能的有效利用。针对实际热力循环构建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已有学者提出通过改变循环工质协同性以提高所有热力过程性能的技术路线,进而发明了热力循环三维构建方法。该循环中使用的工质为非共沸工质,循环过程中通过工质的混合与分离,实现非共沸
学位
电辅助涡轮增压技术(eTurbo)能够有效解决发动机输出功率与发动机轻量化、紧凑化之间的矛盾,是内燃动力系统电气化和智能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受到内燃机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电辅助涡轮增压柴油机是高动态强耦合系统,运行范围宽广,控制自由度高。如何实现宽广多变工况下电辅助涡轮增压柴油机节能、强劲、清洁地运行,是这项技术应用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重型车用柴油机为对象,以降低运行能耗为目标,从进气回路跟踪和热电
学位
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内燃机的节能减排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缸内直喷(GDI)发动机的颗粒物排放问题,已成为世界内燃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研究工作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直喷汽油机中燃油撞壁及其与机油油膜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研究”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效清洁增压直喷汽油机开发及产业化应用”课题的支持,重点针对GDI发动机的颗粒物问题,开展汽油/乙醇复合喷射发动机的相关研究,利用
学位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作为一种多种能源联合运行系统,它不是多种能源的简单叠加,而是经过互补替代等方式,按照不同能源间的特性,统一进行供给和调度,实现多种能源系统协同优化,减少能源输送过程中的损失,提升环境和社会效益。本文将可再生能源为主、包含多种能源形式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优劣解距离法等进行系统优化设计研究,通过负荷预测、优化调度模型等进行系统优化运行研究,以此提高能源使用率
目前我国约1/3的石油用于汽车燃料消费,汽车在给我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产生的尾气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危害。为解决能源短缺和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需要发展清洁高效的发动机,并对汽油的燃烧反应动力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模拟汽油的燃烧行为,目前主流的方法采用替代燃料方法。本文选取五种典型的汽油替代组分正庚烷、异辛烷、甲苯、甲基环己烷和1-己烯开展研究。在实验方面,设计并搭建了常压射流搅拌反应器热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