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入不断增加,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有了大幅提升,融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保险需求对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十几年来,我国保险密度保持指数式上升趋势,1994年我国人均保费为32元,2016年达到2242元,虽然上升得很快,但和国际比较仍有很大空间。虽然我国平均人均保费大幅低于国际保险强国,看起来是我国保险需求不足,但地区间保险需求存在极大的差异性,2016年我国平均保险密度为2242元/人,但最高北京市达到8468元/人,最低贵州省仅为904元/人。许多因素都会导致地区之间保费收入差别悬殊,如经济发展、教育程度、金融发展、工业化程度、人口因素等等都将对保险需求产生显著影响。而从根源上来讲,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是由于自古流传而来的文化特征不同。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在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同样地,中国内部区域间的文化差异显著。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民族繁多,各地区由于地形的间隔、气候的差异等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虽然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与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区域文化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但这种差异依旧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本文以中国内部各个不同的文化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国家内部层面上,区域文化对保险需求是否造成显著影响。本文深入研究了稻米理论,并通过Hofstede的文化维度和保险状态偏好图,形成了待验研究结论。稻米理论认为主要粮食生产方式是决定区域文化的根本原因。稻米理论研究耕作方式对一个区域文化的影响,不同的耕作方式,即小麦种植和水稻种植,对应着不同的耕作体系,造成了中国不同区域有特殊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由于水稻种植的精耕式要求以及大劳动力投入、高耕种技术要求等特点,稻米文化区的人们更倾向于相互依赖、拥有更强的集体主义观念,这让稻米文化显著区别于小麦文化。将稻米理论结合Hofstede的文化维度,水稻种植区的人更善于维持关系、擅长协作、尊重传统、避免冲突、追求长期稳定的生活,其文化特征偏向于女性主义和长期性导向。而小麦种植区的人们擅长独立耕种,文化特征偏向男性主义和短期性导向。另一方面,水稻种植区有明确的秩序安排和社会规范,上下级之间界限较为明显,权力分配不均等,同时收获水稻的不确定性更大,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人们倾向整体性思考,其文化特征偏向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较大,不确定规避强。人们习惯于服从安排,也相信自身权益能得到集体保护,个人往往依赖集体,较少有规避风险的意识,人们的保险需求较小。本文通过实证检验了稻米理论对保险需求的影响。选用中国各省市近十年的数据,在经济维度、金融维度、文化维度、人口维度、教育维度和工业化维度等方面选取合适的指标,得到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稻米文化显著地降低了保险需求;且对稻米理论的两个延伸,即通过产量比和面积比划分中国文化区域,都可以得到显著的结果。本文还借鉴了其他的文化划分方式,包括现代化假说、病原体理论、农耕\畜牧文化、沿海\内陆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现代化假说提出,随着资本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拥有的财富增多,受教育年限延长,人们的个人主义和分析性思维会更显著,这些特征将提升保险需求。本文利用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将国内区域分为现代化文化区和低现代化文化区,而实证结果证明现代化假说对保险需求并没有显著影响。病原体理论提出,传染病发病率的提高会致使人与人之际隔阂加重,因而高传染病发病率地区的人们集体主义倾向更严重,这些特征将降低保险需求。本文利用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将国内区域分为传染病高发地区和传染病低发地区,而实证结果证明病原体理论对保险需求并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还分析了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沿海文化区和内陆文化区、宗教文化区和非宗教文化区等,实证结果证明唯有因粮食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能显著影响保险需求,其他文化划分理论均不能得到显著结果。本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给出了许多建议,希望能在保险推广和文化融合方面形成有益的指导意义,希望在发展保险行业、推广保险产品和培养人们保险意识的过程中,政府、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都能重视文化差异给保险需求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