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上已有经验证据表明出口企业相对于非出口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对这一现象已提出了三种解释:自我选择;有意识的自我选择;出口中学习。本文使用来自中国工业库制造业企业层面1998-2007年的数据来检验这三种假说。初步分析,我们发现:出口企业数量以只占不到28%,却在企业就业人数、增加值、资本存量方面稳定的占到了40%以上;相比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在TFP、人均增加值、人均销售额、人均固定资产、就业人数、人均工资、人均职工教育费用支出、人均研发支出、人均新产品产值、人均无形资产、人均广告支出、人均利润、人均应付账款、人均应收账款、人均资本存量、人均净投资方面全面占优;出口企业划分为一般贸易出口企业与加工贸易纯出口企业后,纯出口企业出口份额达到30%,并且在企业TFP、人均增加值、人均销售额、人均固定资产、就业人数、人均工资、人均职工教育费用支出、人均新产品产值、人均无形资产、人均利润、人均应付账款、人均应收账款、人均资本存量相比于非出口企业表现更好。按出口状态将企业划分为一直未出口企业、一直出口企业、进入出口企业、退出出口企业、进入且退出出口企业,分别占到所有企业的70%、1.3%、11%、3.3%、14.2%。按出口前后来比较企业生产率的变化轨迹,我们发现:进入出口企业在开始出口之前比一直未出口企业有更高生产率,但在进入前有下降,进入出口后,生产率提高了,在从事出口四年后,生产率超过一直出口企业;一直出口企业生产率高于一直未出口企业,且比较稳定;退出出口企业生产率在退出出口前三年生产率低于一直未出口企业,且连续下降,退出出口后,生产率提高了。我们发现参与国际市场的出口企业相比于非出口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与自我选择假说一致,同时发现有力证据支持自我选择是一个意识的过程,企业出于成为出口企业的目的而在参与出口前增加投资来提高生产率。另外,我们观察到企业的生产率在开始参与出口后并未提高,但一直出口和多次进入与退出出口的企业生产率提高了,存在出口中学习。此外,当我们考虑加工贸易将出口企业区分为一般出口与加工贸易纯出口企业后,发现只有一般出口企业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出口中学习假说,而从事加工贸易的纯出口企业则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