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非言语交际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实证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指导下,采用了作者设计并证实可信的调查问卷,对中美大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影响,并对非言语行为是否在这一文化维度上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研究数量不多。现有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研究主要涉及言语交际,英语教学,翻译,心理等方面,学者们对非言语交际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关注较少,相关专著和文章有限,造成其研究相对滞后的局面。第二,研究范围窄。主要局限于非言语交际某些方面如时间,空间或身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价值观中的对比或对其差异进行文化探源。第三,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深度及说服力。由于文化的动态性,在现实世界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在非言语行为上的体现必然与理论发生某些偏离。迄今为止,对于系统全面研究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证研究甚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Hofstede提出的文化价值观模式之一。他从文化层面进行考察,认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它们是中西文化比较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方面。Triandis在此研究基础上,逐渐从宏观研究向个体研究转向,提出个体间的差异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体现也会产生影响。基于上述理论,本文以非言语交际行为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分别是来自中美文化背景下的100名大学生,运用语言研究应用spss11.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取得如下发现:(1)人们在进行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时,体现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受试人群的非言语行为中,美国参与者总体表现出个人主义倾向,而中方参与者总体表现出集体主义倾向。这项结果与先前学者研究得出的理论相符合:即美国文化属于个人主义文化而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对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自我观念,对隐私的态度,道德观念,时间观念和人际关系。其中道德观念所受各自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最深,因为中美道德观念之间的差异最显著,其次是人际关系和对隐私的态度,而中美自我观念和时间观念之间的差异最小,因而所受影响较浅;(3)根据研究结果,非言语行为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维度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人群从原来的集体主义逐渐转向个人主义,比如,在自我、时间观念、隐私等,中国人表现出了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但是集体主义仍然占主要地位。在美国文化中,集体主义也有所体现,但较之中国表现倾向不明显。这些发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由于参与调查的中国受试者大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我国非英语专业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有关非言语交际及其文化差异性等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在国际商务往来中,非言语行为在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及商务冲突调控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和使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可以促进商业往来的成功。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些研究的局限性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几点建议。
其他文献
灾情就是命令。$$    2010年4月14日8时38分,民航青海空管分局局长张兴皓第一时间向西北空管局领导汇报玉树地震情况,他一边与局党委书记刘开贵和其他班子成员紧急会商;一边
报纸
近年来,大规模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如SARS危机、印度洋海啸、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在世界各国频有发生,这些突发事件造成的巨大损失,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惨痛记忆。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