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解基层医院儿科护士职业紧张、睡眠质量现状等状况,分析其影响基层医院儿科护士出现职业紧张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进一步探讨分析基层医院儿科护士职业紧张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其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基层医院儿科护士职业紧张及睡眠质量现状,为制定降低基层医院儿科护士职业紧张,以改善睡其眠质量对策提供参考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时间段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将广州市某区1所一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临床儿科护理人员100名纳入到研讨范围中,采用自拟一般情况调查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QSTR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量表)对研究对象的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分别与国内常模对比分析,以了解儿护士职业紧张、睡眠质量状况,并分析基层医院儿科护士职业紧张状况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结果:1.100例基层医院儿科护士职业紧张调查结果为:职业任务调查得分(168.22±22.118)分,个体紧张反应调查得分(113.92±26.209)分,个体应对资源调查得分(116.99±19.748)分,分别与国内常模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基层基层医院儿科护士人员职业紧张状况分级如下:职业任务问卷得分其中重度紧张共19例,占比为19%,中度紧张共51例,占比为51.00%,适度紧张共30例,占比为30.00%,个体紧张反应问卷得分重度紧张共12例,占比为12.00%,中度紧张共70例,占比为70.00%,适度紧张共28例,占比为28.00%,个体应对资源得分重度紧张共3例,占比为3.00%,中度紧张共62例,占比为62.00%,适度紧张共35例,占比为35.00%,以上表明基层医院儿科护士普遍存在职业紧张的现象。2.基层医院儿科护士睡眠质量调查结果:指数量表最高分为18分,最低分为2分,总分为(6.95±3.702)分,其中总分>7分护士有82名占82%,另外,将基层医院儿科护士睡眠质量与国内常模对比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层医院儿科护士普遍存在睡眠质量的问题。3.对比基层医院儿科护士一般情况调查结果,在学历、职称上,调研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工作年限方面,调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看出,影响基层医院儿科护士工作过程中出现职业紧张及睡眠质量的因素包含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工作年限等。为此,基层医院儿科中相应管理人员可针对性的给予相应调整,力求改善此类状况。4.采用pearson双变量方式分析方法,就基层医院儿科护士的职业紧张和睡眠质量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说明,在职业任务方面:基层医院儿科护士得分情况与日间睡眠障碍、睡眠质量指数总分呈正相关(P〈0.05),在个体紧张反应方面,得分与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质量指数总分呈正相关(P〈0.01),在个体应对资源方面,其得分与睡眠质量(P〈0.01)、入睡时间(P〈0.01)、睡眠时间(P〈0.01)、睡眠障碍(P〈0.01)、催眠药物(P〈0.05)、日间功能障碍(P〈0.05)、睡眠质量指数总分(P〈0.01)呈负相关。以上说明基层医院儿科护士的职业紧张、睡眠质量存在一定关系。结论:1.基层医院儿科护士存在职业紧张及睡眠质量问题,职业紧张状况普遍处于中等阶段,其睡眠质量也普遍处于中等阶段。2.在本次调研分析得出影响基层医院儿科护士职业紧张、睡眠质量的因素中有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等。因此,护理管理人员可按照基层医院儿科护士人员的个性特征针对性给予相应处理措施,避免各护士在工作中出现紧张状况,此外,各护士人员也可通过提升自我应对能力来提升其睡眠质量。3.基层医院儿科护士职业紧张、睡眠质量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各基层医院儿科护士人员也可通过缓解职业紧张状况来提升其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