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歌与挽歌》(TRIUMPHS and LAMENTS)是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目前最大规模的一组艺术作品,前期准备历时约十五年之久,于2016年获得意大利罗马市政府部分审批,准许在台伯河特维莱广场(Piazza Tevere)实施该艺术策划。准确的说,这是一个大型的综合艺术项目,它包括绘画、投影、乐队演奏、歌唱和戏剧表演,作品的展示方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图画形式,在罗马市台伯河从西斯托桥(Ponte Sisto)到马齐尼桥(Ponte Mazzini)间550米长的河堤墙面上,印制了 51幅图像;另一种是现场表演形式,在2016年4月21-22日连续两天的晚上八点,在印制图像的城墙前面进行为时30分钟的演出活动。表演由110个人组成两支游行队伍,队伍中有19人的演奏乐队、5名演唱演员、50名举道具的演员、25名合唱人员、10名跳舞的演员和两位随行指挥。艺术家同时使用多种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这是当代艺术较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也是艺术家个人风格的标志性特征。《凯歌与挽歌》作品的主题就是“凯歌与挽歌”,也可以理解为“胜利与失败”。这一对完全对立存在的概念,通常指冲突和战争中两种不同的结果或状态。肯特里奇一直对战争和灾难有着深刻地体会,这与他四十几岁之前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相关。肯特里奇20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犹太白人,南非50年代-90年代之间白人政府为维护其种族利益与特权,对南非黑人实行反人道的种族隔离制度,由此整个南非世界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频繁发生的武装斗争、暴力冲突和死亡事件。肯特里奇亲身见证过这些真实和惨痛历史,它们会像影子一样,跟随肯特里奇一生。另外,他的犹太人身份,也承载了太多沉痛的历史,这些属于民族的历史与国家的历史以及个人的生命体验,都将作为一种创作素材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当中。《凯歌与挽歌》虽然与罗马历史相关,但是,并非仅仅特指罗马的历史,通过作品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罗马历史作为该作品的真实背景,在其之上融入了许多其他民族和当下时代的素材,制造了一个泛化的世界图景,换言之,艺术家想要呈现和表达的是,众多不同的事件和现象背后存在的一个普遍真理:一个人的胜利,必然是另一个的人的失败。艺术家在同一空间中,同时使用了三种完全不同的形式语言,即墙面上的绘画、现场的游行表演和投射到墙面上的影子。图像部分来自与罗马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文物,它有着最明确的意义指向。影子在这里作为独立的成分使用,但这并不是说影子脱离了本体,或是被赋予了和本体相同的生命属性,它与本体之间关系是先定的,永远影随身行却永远不能等同,肯特里奇将影子看作本体行为的“副作用”,并将两种被认为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效果,一起呈现出来,我们必然不能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最起码一开始需要如此,要将它们看作两个相关但不同的对象。表演部分的内容最为混乱和多样,一方面,它有着和图像部分相似和对应的部分,如演员的造型、表演中使用的部分道具、演出的组织形式,但另一方面,表演中混杂了古代与当代、生活化与戏剧化、罗马与非罗马的要素,让表演部分的意义表达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从以上内容可以判定,作品内部同时发展了三条形式线索,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并且,进一步会发现,在显层的形式关系之下,隐藏着盘根错节的的意义内容。这样的结构形式,使笔者联想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因为《凯歌与挽歌》中各个部分构成的叙事结构,也体现出了复调特征。俄苏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Bakhtin)在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时使用了音乐的“复调”(Polyphny),具体言论在他谈论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特征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不同于以往和同时代其他人的“复调思维”(Polyphnic),创作出了新的小说模式,即“复调小说”。“各种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正的复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中主要的主人公们,不仅仅是作者的话语(discourse)的客体,而且也是自身的、直接具有意义的话语之主体。主人公的意识被看作另一种意识(非作者的),即他人意识,没有成为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巴赫金所指出的特点,出现在与欧洲传统的“独白式”小说结构完全相反的“复调小说”中,通过不同的“声音”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真实世界。通过这些言论可以理解,巴赫金认为的复调小说类型最重要的特点是,整个世界允许同时存在不同的声音,且每一种声音都是一条独立且完整的声调,表现为一条独立发展的逻辑线索,调与调之间因某些原因,会发生不同形式的交叉关系。笔者在本论文中引用巴赫金的复调,来分析《凯歌与挽歌》的复杂叙事结构,但这里的复调与巴赫金的复挑并非指同一个复调。巴赫金的复调是指在同一层空间世界内,因不同人物的存在而凸显出不同思想的共同存在,也就是不同价值观并存的问题,由此体现出了一种价值复调。而《凯歌与挽歌》的复调,是一种复杂的三重形式复调,即由图像部分、影子部分和表演队伍三部分形成的三条线索,笔者只是借用巴赫金复调深层的思维分析逻辑,来分析该作品的结构内容。可以说,《凯歌与挽歌》的复调,是比巴赫金的复调更为复杂的一种复调,在正文中将作详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