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水资源原本就奇缺的干旱区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用水,从而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为了改善已经开始恶化的生态环境,一些目的在于改善生态的水利工程陆续开展。在国外20世纪初开始建设水利工程,重点研究河流水文流量、频率、持续时间、出现的时机和水文条件变率等要素变化对维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整体性的影响,而在国内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水利工程数量快速增长,多数研究主要讨论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在不同尺度上生态效应研究。由于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缓慢的、潜在的和极其复杂的。水利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自然的修复与调节,能够达到新的生态结构平衡,而人类活动的增强,如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将影响及打破新的平衡,形成动态的生态系统结构。因此,开展水利工程生态效应评价工作,研究如何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使动态的环境系统的改变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利双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科学的分析水利工程生态效应,辨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区域水利工程与生态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 Landsat遥感数据、水文数据及野外调查为主要数据源,分析焉耆盆地主要分水枢纽工程(第一、第二、第三分水枢纽工程)建设前后的LUCC变化、径流量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并且进一步探讨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焉耆盆地生态效应影响。 结果表明:(1)分水枢纽工程建成以后,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处于增加趋势,其中耕地的增长尤为明显,分别为104.9%、57%和176%,而裸地面积减少53.8%、减少11%和增加31%。(2)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前后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得知第一分水枢纽站建成以后增加了6.77×108 m3输水量和减少损失水量1.045×108 m3,第三分水枢纽站建成后,进入博斯腾湖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增加至15.46×108 m3,表明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地调节开都河绿洲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满足人类需求的水资源利用。(3)水利工程建成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呈现增加趋势,属于非植被类型区域的裸露土地逐渐减少,说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修复作用。 总之,分水枢纽工程能改善开都河引水和分配条件,有效利用水资源,实现了最初的目标,为干旱区水利工程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