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心理攻击(psychological aggression)是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大多数儿童最常经历的一种父母严厉管教的方式,是指父母通过言语的或象征性的攻击行为对儿童实施的心理上或情感上的拒绝(Straus&Field,1998)。但是相较于父母体罚,研究者们对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适应性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然而从这些仅有的研究我们发现,父母心理攻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如能引起儿童的焦虑、抑郁、退缩等内化问题。这种父母影响儿童发展(父母驱动效应)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进一步提出父母教养可能会受到儿童行为的影响(儿童驱动效应)。根据亲子关系双向作用理论,父母心理攻击和儿童内化问题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看,这种双向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进行的,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追踪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化问题的关系。此外,对父母心理攻击和儿童内化问题之间的调节机制进行考察的研究更是鲜见,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在考察父母心理攻击和儿童内化问题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中的作用机制。鉴于当前我国父母思想观念的转变,父亲更多地参与到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然而以往有关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化问题的研究大多只考察母亲或将父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忽视了父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别考察父亲心理攻击和母亲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化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来探讨父亲和母亲分别在儿童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以672名完整家庭的小学儿童及其父母双亲为被试,以亲子冲突策略解决量表(CTSPC)、Achenbach儿童行为核查表(CBCL)、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和婚姻适应测验(MAT)为研究工具分别测查父母心理攻击、儿童内化问题行为、儿童朋友满意度以及父母婚姻满意度,以考察父亲心理攻击和母亲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化问题的关系以及儿童朋友满意度和父母婚姻满意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父母心理攻击存在儿童性别差异,男生受到的父母心理攻击显著高于女生;父母心理攻击不存在年级差异。2儿童内化问题存在年级差异,且年级越高,儿童内化问题行为水平越高;儿童内化问题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3在控制了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化问题的自回归效应,以及二者之间的同时性关系之后,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化问题之间不存在双向关系,仅存在母亲驱动效应,即母亲心理攻击能显著预测儿童随后一年的内化问题。4儿童朋友满意度在父亲和母亲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化问题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较高水平的儿童朋友满意度加剧了父亲和母亲心理攻击对儿童内化问题的消极影响。5父母婚姻满意度在儿童内化问题与母亲心理攻击之间起调节作用,且母亲较高水平的婚姻满意度缓解了儿童内化问题对母亲心理攻击的消极影响,但父亲婚姻满意度在儿童内化问题与父亲心理攻击之间不起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