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N1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研究区主力勘探开发层系,主要发育低孔-特低渗储层,非均质性强。此类低渗透储层物性解释模型精度较低,难以满足准确预测储层物性的需要。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实际资料出发,研究制定了技术路线,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粒度、常规测井及岩心测试分析等资料,应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球物理测井等理论,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长6储层地质条件的物性解释模型,较为系统的描述和刻画了物性分布特征,并对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研究成果对下一步勘探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岩心归位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遴选声波时差(DT)和自然伽马(GR)曲线,采用二元线性回归拟合的方法建立孔隙度解释模型,相关性系数R=0.9113,解释精度较声波时差单因素解释模型(R=0.8776)进一步提升;基于孔隙度测井解释参数,从各测井曲线地球物理意义角度,遴选自然伽马相对值(ΔGR)、自然电位相对值(ASP)、微电极幅度差(RMN-RNL)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建立渗透率解释模型,通过检验,相关性系数R=0.8487,该模型解释结果可靠性高,适用性较好。对研究区长6储层物性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长6储层颗粒分选性对孔隙度、渗渗透率的影响程度大于粒度参数;从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微相变化中,孔隙度、渗透率呈现出变差的趋势,反映了沉积微相变化对储层物性分布具有显著控制作用;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发育较好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中心部位的厚层砂体之上,向河道侧翼过渡,砂体厚度逐渐减薄、分叉,其物性也相应变差。根据孔隙度演化计算结果统计表明,压实作用过程中孔隙度损失率平均为66.08%,胶结作用导致的孔隙度损失率平均为22.34%,压实作用是导致研究区长6储层孔隙度损失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区长6储层发育的低幅鼻状构造形成时间较早,处于长期继承性发育于构造高部位,埋深相对较浅,鼻状构造可抵消部分上覆荷载的影响,压实作用强度较低,保留有较多的原生粒间孔隙,加之酸性流体活动强度较高,次生孔隙较为发育,低幅鼻状构造发育部位是物性发育的有利区,对储层物性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