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应松小说的受关注程度以“神农架系列”为分水岭,这是目前研究界的一致看法,很多人只看到了“神农架系列”的奇诡,神秘和苦难叙事,而陈应松前后期作品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却被很多研究者忽略了,从“船工系列”“公安水乡系列”到“神农架系列”,陈应松前后期小说描写对象发生了地理位置的位移,这个位移的过程正是作者寻求灵魂的皈依之所,精神还乡的过程。实际上作家真正的故乡并非神农架,陈应松穿过他真正的故乡———处于江汉平原上的公安县的村舍田野,直奔遥远的深山老林,这是意味深长的,故乡的真实样貌早已和想象中背道而驰,那作者在回忆中的归宿也最终无处可寻了,只好“反认他乡作故乡”,继续寻找精神的皈依之所。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写了“还乡”这一文学母题在历代作家作品中的描述,当代作家的“还乡”情结较之于古人则包含了更为深广的内容,有对重建故土家园而对农业、农民、农村关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一章论述陈应松作为“农裔”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城市面临的精神困境和对这种困境的突围。作者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生存位置,由乡村进入了城市,但城市并不能改变他生自乡村,源自乡土的精神特质,泥土浸润留下的精神底色没能在城市中被冲刷干净。他们必须要融入城市,承受城乡物质和文化差别带来的一切精神磨难,同时来自乡村的期望也使他们无法得到片刻喘息,回望故乡成为使他心灵安宁的良药,然而人在乡下,精神进城;人在城市,精神返乡,从农村到城市便成为矛盾的旅程。第二章作者继续追求精神的皈依之所即寻找故乡,虽然回忆中的故乡多是痛苦和无奈的辛酸记忆,也正是这记忆深处的故乡不时向漂泊的游子发出还乡的召唤,对这召唤的回应才构成了陈应松文学还乡的母题,痛定思痛之后陈应松的笔触也慢慢从自己的故乡转移到了神农架,即从真正的故乡转移到了文学的故乡,开始向人们披露“苦难的新生”和“新生的苦难。”第三章,故乡有两种面目,一种是生存意义上的被批判之乡,象征着贫穷、愚昧和落后;另一种则是终极化了的道德之乡,是现代人从城市逃离,返璞归真的精神之乡。陈应松的故乡到底在哪里,“神农架系列”给了他巨大的声誉,陈应松的还乡之路在神农架成为一个转折点,从浪漫的现代还乡走向了更为实际的现实之乡。神农架是他文学的理想之乡,而对于去除作者“怀乡病”来说却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作家对苦难的偏爱和小说中严重的情绪化现象也被评论界所诟病,当然苦难如果只是陈应松这一时期的标签,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将来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神农架也只是他文学还乡路上的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