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还乡之路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s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应松小说的受关注程度以“神农架系列”为分水岭,这是目前研究界的一致看法,很多人只看到了“神农架系列”的奇诡,神秘和苦难叙事,而陈应松前后期作品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却被很多研究者忽略了,从“船工系列”“公安水乡系列”到“神农架系列”,陈应松前后期小说描写对象发生了地理位置的位移,这个位移的过程正是作者寻求灵魂的皈依之所,精神还乡的过程。实际上作家真正的故乡并非神农架,陈应松穿过他真正的故乡———处于江汉平原上的公安县的村舍田野,直奔遥远的深山老林,这是意味深长的,故乡的真实样貌早已和想象中背道而驰,那作者在回忆中的归宿也最终无处可寻了,只好“反认他乡作故乡”,继续寻找精神的皈依之所。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写了“还乡”这一文学母题在历代作家作品中的描述,当代作家的“还乡”情结较之于古人则包含了更为深广的内容,有对重建故土家园而对农业、农民、农村关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一章论述陈应松作为“农裔”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城市面临的精神困境和对这种困境的突围。作者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生存位置,由乡村进入了城市,但城市并不能改变他生自乡村,源自乡土的精神特质,泥土浸润留下的精神底色没能在城市中被冲刷干净。他们必须要融入城市,承受城乡物质和文化差别带来的一切精神磨难,同时来自乡村的期望也使他们无法得到片刻喘息,回望故乡成为使他心灵安宁的良药,然而人在乡下,精神进城;人在城市,精神返乡,从农村到城市便成为矛盾的旅程。第二章作者继续追求精神的皈依之所即寻找故乡,虽然回忆中的故乡多是痛苦和无奈的辛酸记忆,也正是这记忆深处的故乡不时向漂泊的游子发出还乡的召唤,对这召唤的回应才构成了陈应松文学还乡的母题,痛定思痛之后陈应松的笔触也慢慢从自己的故乡转移到了神农架,即从真正的故乡转移到了文学的故乡,开始向人们披露“苦难的新生”和“新生的苦难。”第三章,故乡有两种面目,一种是生存意义上的被批判之乡,象征着贫穷、愚昧和落后;另一种则是终极化了的道德之乡,是现代人从城市逃离,返璞归真的精神之乡。陈应松的故乡到底在哪里,“神农架系列”给了他巨大的声誉,陈应松的还乡之路在神农架成为一个转折点,从浪漫的现代还乡走向了更为实际的现实之乡。神农架是他文学的理想之乡,而对于去除作者“怀乡病”来说却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作家对苦难的偏爱和小说中严重的情绪化现象也被评论界所诟病,当然苦难如果只是陈应松这一时期的标签,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将来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神农架也只是他文学还乡路上的一站。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已经成为世界上在校大学生最多的高等教育大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是时
为了掌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V)的流行规律,应用病理学、RT-PCR/荧光RT-PCR、血清学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592发病场点的794份组织样品、来自屠宰场的636份健康组
邵宝是明中期茶陵派骨干人物,钱谦益称邵宝、石珤、罗玘、顾清、鲁铎、何孟春为李东阳门下“六公”。邵宝的诗歌散文具有一定的创获。本文对邵宝的家世、生平事迹、交游、著
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习习惯的敏感时期,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第一学期的语文教学课堂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尊重儿童语文学习
微博已经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构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一新型的传播媒介发布文本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充分考虑到现代人的移动状态并充分利用空闲的碎片时间,适应大众的生活习
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人们忙于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悠久文明和道德伦理都抛诸脑后。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
<正>伴随着"韩流"的风靡,韩国服装品牌不断积极进军中国市场......如果说"韩流"的兴起是一次偶然,那它又何以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如果说"韩流"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
数学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运算准确率不高是困扰部分学生和教师的难题.通过对初中生数学作业、试卷、易错题展示小报的分析,笔者发现提高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必过“
白皮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场,事实清楚、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是外宣翻译的重要官方语料。然而通过对“十三五”时期14篇白皮书的梳理,笔者发现了白皮书英译本中存在
孙星衍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汉学家、骈文家兼书法家,在汉学考据、文学及书法写作上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幼年时受家学影响甚深,为学内容主要在诗文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