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性与生殖健康是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对促进家庭和社会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正处于性成熟阶段的特殊群体,性观念开放,社会文化变迁、网络媒介及社会现实中的性诱惑,传统的性观念与性道德受到冲击,大学生对性传播疾病(包括AIDS)的防范意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已经或正在面临着性病/艾滋病(STD/AIDS)、非意愿性妊娠、人工流产等诸多性与生殖健康问题,这些都与人类行为方式中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针对疾病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促进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已成为目前全球公认的具有较好成本效益的预防策略。
国际上,将生殖健康与艾滋病(AIDS)预防相结合,已日益成为主流。AIDS本身就是生殖健康问题的一部分,AIDS的三种传播途径中的性传播途径、母婴传播途径都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国外学者在AIDS行为干预的实践研究中不断总结,提出了很多干预理论,如健康信念模型,社会认知理论等。但这些行为干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没有将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放在一个理论框架内考虑,且没指明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怎样影响AIDS预防行为。我国大学生AIDS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目前开展的主要是一些现况研究和少数针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开展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等,缺乏有效的AIDS行为干预,相关经验十分有限,也缺少AIDS行为干预理论的研究,基于某种理论的行为干预更少。加强AIDS行为干预理论的研究,探索适合大学生的行为干预理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IMB模型在AIDS的行为干预中具有指导意义。IMB模型认为行为干预应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3个水平实行综合干预,尤其强调动机和行为技巧的作用。与其他理论模型相比,IMB模型有以下优点:(1)它综合了其他理论的优点;(2)作为综合的多变量模型在很多研究中得到检验;(3)更容易转换为干预实践;(4)具有普遍适用性。
目的:
1、定性定量研究大学生在AIDS流行中的脆弱性,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为在大学生中开展AIDS健康教育提供系统的、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
2、利用IMB模型,分析IMB模型各组分间的关系,指导大学生预防AIDS行为干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应用潜变量分析方法研究行为问题的方法,为大学生的AIDS预防行为建立因果模型,对模型进行拟合、修正,得到最优模型,确定AIDS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探索在高校开展大学生AIDS行为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确定目标人群AIDS预防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的薄弱环节,对目标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在干预过程中评价基于IMB模型的AIDS行为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价干预效果,经验的IMB模型在大学生人群中的适用性。
方法:
1、现况研究:定性调查采用个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方法,在南京5所高校选取工科、师范、医科、艺术专业169名大学生。定量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南京5所高校选取工科、师范、医科、艺术专业3183名大学生。采用结构式匿名问卷对大学生AIDS预防信息、动机、行为技巧和预防行为进行调查。
2、干预研究:基线调查结束后对某高校进行干预流行病学研究。采取展板展示、广播宣传、网络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干预方法。
3、统计方法:主要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Lisre18.70软件、AMOS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获取一个最优模型,分析IMB模型各组分间的关系。
结果:
1、定性调查:个人深入访谈103人,小组专题讨论66人,共调查169人。大学生性观念日趋开放,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部分大学生不抵制发生婚前性行为或已有过性行为。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传统性观念存在差异:持传统性观念的男生文科约为15%、工科约为35%、医科、艺术专业接近50%;女生文科约为40%,其余专业接近70%。获取STD/AIDS相关信息是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和需求,但学校和家庭提供的相关教育非常有限,目前提供的STD/AIDS相关教育主要侧重性生理,而不提供性安全教育和服务。
2、定量调查:回收问卷3254份,有效问卷3183份,男生1544人(48.5%),女生1639人(51.5%)。大学生对AIDS传播途径知识比较了解,血液传播(99.1%)、性传播(97.8%)、母婴传播(96.8%),但对蚊虫叮咬(55.9%)等非传播途径知识、增加抵抗力可避免感染AIDS(34.5%)等预防知识缺乏了解;对性相关问题如“在校发生性行为、宿舍留宿异性、多性伴”的赞成率,男生高于女生(p<0.01),高年级高于其他年级(p<0.01),师范专业大学生低于其他专业(p<0.01);大学生在获取和使用安全套时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低年级和非城市生源学生。57.9%的大学生在购买或使用安全套时感到紧张或不好意思。10.7%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其中多性伴32.9%,性行为中不是每次使用安全套占69.3%,13.5%自己或性伴有流产经历。
3、SEM分析:根据IMB理论模型,本研究设定了一个初始模型,然后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在修正的过程中通过标准系数、X2值、GFI、CFI、RMSEA等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然后采用似然比检验对这一系列模型进行比较,得到最终模型,其拟合指标如下:CFI=0.992,GFI=0.992,NFI=0.989,RMSEA=0.028,最终模型拟合良好。SEM分析结果显示,AIDS预防信息和动机均可通过行为技巧影响预防行为,信息、动机不直接作用于预防行为,行为技巧是预防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标准化的参数估计显示,信息因子中“预防知识”(0.601)、动机因子中“不确定性伴感受”(0.983)、行为技巧因子中“发生性行为,会与恋爱对象讨论使用安全套”(0.732)更容易影响安全套的使用。
4、干预调查:回收问卷655份,有效问卷635份,男生493人(77.6%),女生142人(22.4%)。干预后,大学生对AIDS传播知识、预防知识的正确认知大多有所提高,多因素结果显示,AIDS知识得分与“上大学前接受性艾教育”呈正相关(p<0.05);部分大学生认可“在校发生性行为、宿舍留宿异性、多性伴”,且不以健康教育而有所纠正(p>0.05)。对AIDS病人持同情和关爱态度均比干预前有所提高(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性观念及AIDS相关态度得分与性别等因素有关(p<0.01)。登陆色情网站、看色情影碟等与性有关的行为均有所降低(p<0.05),6.3%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p>0.05),其中仍然存在多性伴(20.0%)、性行为不是每次使用安全套(50.0%)等高危性行为。
结论:
1、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性相关知识、AIDS相关知识)虽然有一定的认知,但还是比较薄弱,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认识到安全套的重要性,对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AIDS预防十分必要。有性行为的大学生对AIDS危险感知水平偏低,曾经使用安全套比例较高,但始终使用安全套比例很低,要进一步采取广泛的健康教育来提高大学生AIDS感染危险意识,促进安全性行为的形成。
2、SEM模型分析显示,影响大学生AIDS预防行为的主要因素是行为技巧。AIDS预防信息和动机均可通过行为技巧影响预防行为,研究支持IMB模型的理论假设。应该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来促进高危行为转变。
3、广播、网络宣传等宣传媒介可提高大学生对AIDS的认知,可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多性伴、性行为中不是每次使用安全套”等高危性行为使大学生处于流产、STD/AIDS的危险之中。作为AIDS预防的一级措施,在大学生中开展STD/AIDS健康教育很有必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知识并促进改变行为,同时可将有关知识和健康的性道德、性行为推广到同伴、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