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莫里森的作品主要关注白人文化统治下的美国黑人生活,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女性。《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该书自出版以来,赢得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国黑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主人公佩科拉从出生起就处于美国社会的边缘,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关心,她渴望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在经受了种种歧视与虐待之后,最终陷入了疯狂。本文试图运用创伤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通过解读主人公佩科拉所经历的一系列创伤性事件,分析她所表现出的创伤症状和试图恢复创伤的过程,并探讨其最终无法走出创伤的深刻根源。本论文一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托妮·莫里森的生平状况,主要作品,《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创伤理论的定义,创伤事件引起的创伤症状,治疗创伤的方法,以及本论文对该理论的应用。第三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分析了《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佩科拉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以及这些创伤事件所引起的一些创伤症状。佩科拉一直处于美国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在经历了白人的种族歧视,黑人社区的排斥以及家庭暴力的伤害等创伤性事件之后,佩科拉遭受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在面对种种创伤之下,佩科拉表现出强烈的孤立感和无助感,并逐渐产生自我认同危机,最终陷入了精神分裂等创伤症状。第四章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分析了佩科拉努力恢复创伤的过程,并探讨了最终导致佩科拉无法走出创伤的原因。在经历一系列悲惨遭遇之后,佩科拉通过建立安全感,积极与他人交流,并重新建立自我身份认同等方法,试图走出创伤,然而黑人社区的冷漠,畸形家庭关系,以及扭曲的自我认知等原因,导致佩科拉最终无法走出创伤,并陷入了疯狂。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在白人文化统治下的美国,黑人要学会正视自己的种族,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在黑人群体中建立密切的关系,培养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才能在多元的文化中,求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