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胫骨平台作为膝关节最为重要的负荷结构,遭受外伤后极易造成关节内骨折,由于损伤机制、骨折形态、软组织损伤严重程度不一,给骨科医生带来很大的困扰。治疗不当早期容易造成感染、软组织坏死、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晚期易出现感染、畸形愈合、延迟愈合、骨不连、关节强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在诸多并发症中,感染仍然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据相关文献分析报道,与其它部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感染率(1-3%)相比较,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较高的感染率(2.6-45%),给骨科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反复多次清创、灌洗引流、去除或保留内固定、皮瓣或肌瓣覆盖、全身敏感抗生素及局部抗生素珠链使用。但由于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差,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大,部分患者只能选择膝关节以上平面截肢为结局。自2000年起,膜诱导技术被报道成功治疗长骨骨缺损,该技术分为两期进行:一期彻底清创、外固定稳定断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充填骨缺损部位,二期待有生物活性的膜形成后,去除骨水泥,并在膜内充分植骨。考虑细菌生物膜的原因,内固定被认为是禁忌,外固定架一直是感染情况下固定的金标准。但外固定架有其局限性,包括钉道松动、钉道感染、佩戴不舒适、耐受性差等缺点,尤其是长时间的跨关节固定可导致关节挛缩、强直。近年来,抗生素骨水泥被覆的锁定钢板作为临时内固定,在长骨骨感染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我们进一步将其延伸至关节周围骨折的术后感染治疗。二、研究目的1.探索膜诱导技术在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新的治疗方法,并评估临床疗效。2.总结、分析膜诱导技术在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前提条件、临床特点及治疗相关影响因素。三、研究方法1.2013年4月-2017年5月总共收集21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患者,并全部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年龄19-60岁,平均为44岁;初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例,Ⅴ型14例,Ⅵ型6例;依据感染时间分类,早期感染3例,延迟感染12例,晚期感染6例;至少随访12月,临床疗效以门诊随访收集到的感染控制率、骨愈合时间、最大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2.通过完整随访,回顾性总结分析所有患者影像学及临床结果。感染时间、膝关节最大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HSS)采用统计学分析。四、研究结果21例患者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随访23.5月),均获得临床骨愈合标准,术后4-6月(平均4.5月)均获得影像学愈合。其中2例I期清创后因皮肤软组织缺损予以局部转移皮瓣覆盖伤口;4例患者因感染复发予以两次清创手术,最终感染全部控制。2例行膝关节融合术,无一例截肢。末次随访结果证实,早期、延迟感染患者膝关节最大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早期感染t=7.7520,延迟感染t=3.5260,P<0.01),晚期感染患者膝关节活最大动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善(t=0.0465,P>0.05);对于早期感染、延迟感染及晚期感染患者,HS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t=7.1398,P<0.01)。五、研究结论膜诱导技术中运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的重建锁定钢板,在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早期干预结合积极的功能锻炼,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