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民族音乐学纪录片《阿希克》为例,通过对民族音乐学纪录片《阿希克》的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镜头运用等分析以及文献资料梳理总结,着眼于影像对民族音乐记录和传播的影响以及对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进行研究探索,多维度探讨影像方式对民族音乐记录与传播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思考影像记录传播在民族音乐学中的运用以及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的意义。《阿希克—最后的游吟》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阿希克,他们对真主的绝对虔诚,对信仰的坚定执着,每一刻都在震撼着观看者的心灵。面对当今经济浪潮的冲击,年轻一代的阿希克在都市境遇中遇到的困惑与无奈。影片以视觉人类学的视角为大家展示了阿希克的技艺与信仰的完美结合,揭示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文化融合之间的矛盾。通过纪录片讲述,让观看者产生了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和兴趣,这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传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视觉人类学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视觉人类学的关注点就是“人”,影像记录对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和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阿希克》这部音乐学纪录片不仅对民族音乐学有着深远的意义,也是中国视觉人类学发展道路中的里程碑。本文从视觉人类学的视角,具体对《阿希克》这部音乐学纪录片分别从画面与声音进行分析,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阿希克让受众感受深刻,增强了观看者的参与感和现场感,从而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生活在社会和心理双重边缘的阿希克的心理感受。通过影像的方式真实记录下了阿希克的生活、演奏场所、乐器、吟唱的内容等方面,更有利于人类学家立体的、多角度的去探寻阿希克和他们的宗教信仰及技艺的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将信息大面积的传递至每一个角落,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只有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他们最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如本文中所提到的阿希克。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将阿希克多角度、立体的呈现出来,从而让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对民间艺人和民族音乐拥有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边缘地区的民族文化,这也就是影像方式对民族音乐的记录与传播的意义所在。本文仅以《阿希克》这部音乐学纪录片作为个案研究,探讨影像方式记录和传播民族音乐对于民族音乐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和视觉人类学的意义,为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尽献一份绵薄之力。本文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绪论主要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相关的文献综述和部分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视觉人类学的概述,从其萌生与发展和现状两方面进行简单的说明。第二章是对刘湘晨和纪录片《阿希克》进行介绍,其中包括了刘湘晨的介绍和他的纪录片的艺术特性及表现形式。此外,对于民间艺人阿希克也有简单的介绍和说明。第三章主要针对《阿希克》这部民族学纪录片的拍摄历程和拍摄手法进行说明。还有对刘湘晨导演的访谈内容。第四章是对《阿希克》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其画面、声音、镜头语言等方面一一阐述。第五章主要阐述《阿希克》这部纪录片在视觉人类学的文化阐释,通过《阿希克》对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学和视觉人类学三方面进行说明,并且说明了学界对《阿希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