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差距、区域差异显著,乡村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三峡库区的村域发展受区位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制约,村域发展程度偏低,发展进程缓慢,发展矛盾突出,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三峡库区,特别是乡村发展进程落后的贫困地区,开展乡村发展研究,结合村域实际情况,摸底村域发展的关键性限制因素,挖掘村域发展的关键性潜力因素,探索一条符合区域特质和充分发挥乡村内生动力的发展道路,促进乡村可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研究将村域类型划分界定为在一定的行政地域范围内,某一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子系统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乡村发展组合方式和发展状态,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的互动过程,进而依据一定的方法将这些特征进行分类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外村域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空间分析法、惩罚型变权法、聚类分析法等为辅的综合研究方法,收集和处理三峡库区65个行政村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分别对村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并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和发展状态为基础和指导,构建由村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三维坐标体系,探讨村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和结果,分析不同情景下的村域发展思路和方向,探寻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前提下的村域发展路径和决策。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开展三峡库区村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综合考虑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和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选取降雨侵蚀、平均高程、坡度等级、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率等5个指标对三峡库区村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选取喀斯特岩性、植被覆盖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3个指标对三峡库区村域石漠化敏感性进行评价,进而从土壤侵蚀和石漠化两方面衡量村域生态敏感性指数,用生态环境敏感性指数反映生态环境承载力大小,并将生态环境敏感性作为三峡库区村域类型划分与发展路径选择的重要基础。(2)设计基于变权理论的权重修正方法,分别测度村域经济发展指数和社会发展指数。从乡村经济指数、乡村生产指数两个方面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等8个指标,构建村域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村域经济发展指数;从乡村设施指数和乡村生活指数两个方面选取交通通达度、砖混结构房屋比例等7个指标,构建村域社会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村域社会发展指数。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数,开展三峡库区村域类型划分与发展路径选择研究。(3)在“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系统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三维坐标体系,依据正方体系统内村域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和发展状态对村域类型进行分类。按照“组合方式+发展状态”的类型结构,将研究区村域划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优质协调全高型、“经济-社会-生态”局部滞后较高型、“经济-社会-生态”局部超前较低型、“经济-社会-生态”落后均衡全低型等4大类。根据其组合方式的差异性和显著性,将“经济-社会-生态”局部滞后较高型进一步细分为“经济-社会-生态”经济发展滞后较高型、“经济-社会-生态”社会发展滞后较高型、“经济-社会-生态”生态环境滞后较高型等3种小类型;“经济-社会-生态”局部超前较低型进一步细分为“经济-社会-生态”经济发展超前较低型、“经济-社会-生态”社会发展超前较低型、“经济-社会-生态”生态环境超前较低型等3种小类型。(4)结合三峡库区村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和划分结果,将村域发展置于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作用构成的三维体系中,把它看作是一个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不断进步的发展变化过程。阐述不同村域类型的组合方式和发展状态,深入分析村域系统三维坐标体系的运行机制,对不同村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情景分析,进一步摸索不同村域类型的发展路径。(5)村域发展路径选择方面,“经济-社会-生态”优质协调全高型,需维持从低度协调发展水平逐渐到高度协调发展水平这种高效的发展态势。“经济-社会-生态”局部滞后较高型,一是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发展进程不匹配的状况;二是摸底生态环境脆弱的敏感性因素和敏感程度,找准生态敏感来源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和保护。“经济-社会-生态”局部超前较低型,一是需格外注意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超前和社会发展超前两种组合情形中的状态和特征;二是在村域生态安全前提下的适度开发或限制开发。“经济-社会-生态”落后均衡全低型,应该考虑限制开发或者禁止开发,加大对脆弱生态环境地区的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