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公望作为“元四大家”之冠,其绘画风格既代表着元人尚意的高峰,也暗示着对宋末赵孟頫复古主张的继承。“宋画尚法,元画尚意”是人们对宋元绘画的显在认知,但过于迷信这一说法则会将其变成教条而忽略宋画中的意趣和元画中的法度,失去艺术品鉴中的细腻与敏感度。本文将黄公望放置在宋至明清的画史情境中,以“绘画创作论”的视角来考察,撷取相关的史料文献及作品图像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天池石壁图》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公望作为“元四大家”之冠,其绘画风格既代表着元人尚意的高峰,也暗示着对宋末赵孟頫复古主张的继承。“宋画尚法,元画尚意”是人们对宋元绘画的显在认知,但过于迷信这一说法则会将其变成教条而忽略宋画中的意趣和元画中的法度,失去艺术品鉴中的细腻与敏感度。本文将黄公望放置在宋至明清的画史情境中,以“绘画创作论”的视角来考察,撷取相关的史料文献及作品图像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天池石壁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341年)、《丹崖玉树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九峰雪霁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349年)、《快雪时晴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大岭图》轴(南京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卷(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347-约1350年)六件存世作品的风格是研究的重点。文章首先探讨了黄公望绘画代表的元画之于宋画的联系与变化,并在聚焦黄公望画作的同时,随之展开对其所处的元末江南文士生活的考察。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人意趣得到了明末清初画家们的追随与发扬,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历史风潮。因此,从“明末清初”这一时间节点回溯黄公望的风格将令本文所关注的宋至明清的时间线更具起讫;而针对明末清初代表性画家对黄公望作品的追摹问题进行探讨,以重新考察“仿子久”这一现象带来的历史结果,也将使本文中黄公望的风格形象略趋饱满。
其他文献
后巷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中最末梢的空间,通常被认为是非常消极且边缘化的。在我国当代城市更新和治理运动中,后巷这一空间类型是一直在被消除和取缔。与此同时在新城建设和开发当中也并未对后巷相应的道路级配进行补充。由此可见,后巷空间在我们的城市中很可能逐渐走向衰落直至最终消失。然而,后巷中存在着各种形式各异的自发建构和丰富事件活动。这些建造的结果预示着栖居行为在空间中留下的痕迹。此外,后巷还具有以地缘和空间
青铜器纹饰造型是最能体现其造型艺术特征的一点。其纹饰的种类、样式变化多端,极其丰富。青铜器纹饰造型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造型样式和特征,这与其社会审美的需求,文化内涵的转变密不可分。从殷商时期青铜器纹饰造型的神秘狞厉,到西周时期朴素、安静,富有秩序,再到战国时期曾侯乙墓青铜器纹饰造型开始变的灵动、飘逸,追求空间感的表达。这背后既有铸造技术发展革新的原因,也有楚文化本身地域特色影响的原因。曾侯乙墓青铜
肯·伯恩斯,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以拍摄历史题材为主。1990年,他制作的《内战》最能表现他的历史影像叙事美学。因为完全没有历史影像素材,这部纪录片剧集基本上采用静帧照片进行制作。这部纪录片也奠定了他日后的风格。在乔布斯的推动下,形成了“肯·伯恩斯效应”——即对图像的缩放或者是平移。本文将通过分析肯·伯恩斯《内战》的影像风格,试图阐述肯·伯恩斯风格与“肯·伯恩斯效应”的不同,分析并探讨历史题材纪录片
从“vtuber~1”作为直播行业的新兴模式引起关注,到日本niconico~2公司为满足直播用户需求而开发的虚拟现实直播动画系统“Virtual Cast~3”,网络社交媒体界面技术的进化进一步加强了网络社会中的话语空间场景建构,由此,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问题需要被再提和重新解读,从现实偶像到从虚拟偶像,从网络真人主播到虚拟主播,它作为资本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工具,最大化了用户的可匿名性和去身
论文以自明始建至今的绍兴古戏台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与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其类型、分布、建筑艺术、礼乐与世俗等社会属性进行研究,在其社会背景下分析围绕戏台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首先对绍兴古戏台进行类别划分,再从空间分布分析其受到人文地理影响的可能性,并对绍兴古戏台的存续情况做一概述。其次从物质文化的研究角度对戏台的各类建筑构件进行描述与分析。分析其背后的隐喻信息与人文价值。再次借用人类学的研究角度
本论文基于小凉山彝族设计精准扶贫为背景,试图从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文化IP设计传播的角度对扶贫这一命题做出路径的探索。在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地处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却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传统文化资源因与当下生活脱离而逐渐没落。如何以设计的力量,依托信息化技术与文化资产IP化品牌理念,让当地的文化和资源得到传承创新与推广传播,重新找到当今商业市场的一席之地,得以对当地经济做一份推动是本文的探索
本文从图像视野观测空间,发现空间与像同时发生的现象,建立空间与像的研究视角,并对像与图像的词源观念辨析,提出图像、心像的概念来讨论空间认知与空间操作。空间与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空间成像是空间借助图像再现,投射至心像完成空间认知,布雷在公共图书馆、牛顿纪念堂等作品中采用空间成像方法对自然和历史空间再现。像成空间是通过图像稳固心像建构空间的方法,关注空间如何发生,像如何作用于空间生产。空间成像与像成空
“物件-构造”作为文章的核心,“物件”提供了将论文研究聚焦到建筑物性的视角,建筑只能发生在物的形式内部,在独立的个体中建筑的意义被储存和传递。“构造”的动态性即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同时也支持着研究内容的展开。而“构造”则打破了通常意义上对象物的观看方式,构造性的连续发生提示出“物件”是一种流动状态中的暂停状态。本文从物的观念意涵切入,通过对由意义的独立体的感知,辨识物件在建筑内部、建筑体本身、城市中
清代焦秉贞绘《御制耕织图》,凡四十六幅。该图创作缘于康熙圣驾南幸,偶获宋本耕织图,感慨稼穑之艰难,即命钦天监五官正焦秉贞据此重绘,用以劝课农桑。焦秉贞在楼璹原作基础上重绘耕织图,融合了西洋明暗和透视技法。康熙三十五年清圣祖为焦秉贞画耕织图作序,组织付梓颁赐臣工,成就了这部清代殿版画中最负盛名的作品。本文即围绕《御制耕织图》衍出的刻本、绘本进行讨论。其中宫廷刻本于康熙三十五年初印,后有诸多翻刻本,本
在极度快速的都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不断将都市的范围扩大并持续争先恐后的把都市区域重新规划与重建,贵阳花果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在各种政策力量和经济条件下被塑造出来的带着某种对于全球城市想象的超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拆迁涉及10万余人,规划入住50万人,在各种宏大的叙事中都展现为一个与过去的脏乱差城中村彻底割裂的先进的、现代化的形象。在这充满着繁华的喧嚣中,存在无数细小又真实的“杂音”,这些杂音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