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经典叙述学理论讲究尽力排除作品和作者、社会历史环境的关系,将目光集中锁定在作品的文本。此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大陆,正与当时红学研究中日益高涨的“文本回归”呼声相契合,此后《红楼梦》的叙事学研究一度兴起。成熟的叙述学理论,用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研究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毕竟不能完整、深刻地阐释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红楼梦》的叙事特质和美学意义。已有众多红学研究者看到了这一点,努力寻求新的发展。基于对《红楼梦》文本的系统梳理与研究,笔者发现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时序背景的叙事在百二十回小说共十九年跨度的故事时间中依次展开。本文借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感应”思想,在前人关于《红楼梦》“四时气象之喻”及“四季性意象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季节叙事”这一核心概念。所谓季节叙事,是指以春夏秋冬等季节为叙事时间,重点通过季节变换与循环表现人生经验与人世沧桑的一种叙事形态和方式。本文正文共分五个部分,主要围绕季节叙事的时间聚焦、循环结构与复合功能展开论述,以期对《红楼梦》的独特叙事形态与智慧进行新的阐释。第一部分“生命年轮中的季节转换”,简述小说以主人公贾宝玉下凡历劫的十九年为整部小说总的时间跨度,并通过表格描述其与季节转换的关系。第二部分“季节叙事的时间聚焦”,引入“时间聚焦”这一意指叙事密度与强度的叙事学概念,并结合贾宝玉十九年的生命历程,重点探讨时间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问题——时间聚焦静态的三重刻度和时间聚焦的动态展演规则。第三部分“季节叙事的循环结构”,以小说文本中实存的故事背景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构成小循环,而由四季更替累积至十九年,构成一个虚拟的大循环结构,并参照二知道人所论四时气象,将大循环结构分为春之梦、夏之梦、秋之梦、冬之梦四段。第四部分“季节叙事的复合功能”,分析小说文本叙事的循环性、意象性与隐喻性特点,并分别与叙事、抒情与寓意功能相互对应又依次超越,成就不同凡响的《红楼梦》。第五部分“季节叙事的不足及辨析”,严格以小说文本为依据,就季节叙事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加以辨析,给“季节叙事”概念一个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