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两种胆汁引流方式对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的细菌分布及特征,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选用合适的引流方式,指导临床合理、个体化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9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胆汁引流方式将97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汁引流术57例,B组:行经皮肝穿刺胆管/胆囊引流术(PTCD/PTGD)40例。观察两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临床症状及体征、手术前后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血清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指标,将留取的胆汁行细菌培养,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细菌谱进行分析,并观察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共收集9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ERCP组57例,男29例,女28例,年龄38-87岁,年龄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年龄(67.1±12.2)岁;B组:PTCD/PTGD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9-90岁,年龄不服从正态分布,年龄的中位数为7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97例患者术前主要出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如下:皮肤巩膜黄染95例,大便发白21例,尿色深黄39例,上腹部隐痛48例,皮肤瘙痒20例,乏力82例,纳差95例,发热15例,恶性、呕吐7例;3、97例患者中92例患者手术成功,A组57例中成功行ERCP术胆道引流的有54例,其中18例置入金属支架,26例置入塑料支架,4例行鼻胆管引流,6例行支架联合鼻胆管引流,成功率为94.7%;B组40例中成功行PTCD/PTGD术胆道引流的有38例,其中24例行PTCD术,10例行PTGD术,4例行PTCD与PTGD联合治疗术,成功率为95.0%;两组手术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2例手术成功的患者中,83例患者术后皮肤及巩膜黄染、大便发白、小便深黄等症状及体征减弱或消失;5、A组和B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各指标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92例手术成功的患者中,共留取胆汁44份(ERCP术收取胆汁12份,PTCD/PTGD术收取胆汁32份),共检出细菌25份,30株。细菌检出率为56.8%,检出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30%)、肺炎克雷伯氏菌(20%)、假单胞菌属(16.7%)。两组均存在术前无明显感染征象而胆汁培养阳性的现象;7、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8%,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6%,B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RCP术、PTCD/PTGD术均为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各有其适应症,优势互补;2、ERCP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3、PTCD对于高位胆道恶性梗阻可能有治疗上的优势;4、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感染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排前三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假单胞菌属,应针对其特定细菌谱进行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是否伴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仅能作为可能合并胆道感染的参考指标,而不能作为排除标准。